「城市躲貓貓」火了,它怎么突然成了年輕人的社交新寵?
近期一種熱門游戲“城市躲貓貓”在各地流行。本篇文章闡述了此類定位游戲的玩法,分析了其背后能吸引公眾參與的本質邏輯,并提出了其所運用的定位技術對我們當今社交生活的影響,一起來看看吧。
這屆年輕人主打一個「既要又要」,不再愿意像「苦行僧」一樣重復著苦悶的健身,同時也渴望動起來以獲得健康的體魄。
最近在各個城市流行起來的「城市躲貓貓」就是年輕人投出來的最新「答卷」。
在技術的支持下,我們和他人建立關系不再限于「在一起」,而是可以基于「知道他人在哪里」。它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和他人的關系?
一、打開定位,就是「變身」!
和我們小時候玩的「躲貓貓」相比,「城市躲貓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有了實時共享定位的技術支持。
玩法很簡單:20-50 人組隊,分為「貓」和「鼠」兩個身份,在地圖軟件上拉群并開啟實時地理位置分享,接著就可以開玩。
一般來說,活動組織方會收取 9.9-29.9 元的費用,為參加的人購買保險,提供區(qū)別「貓」「鼠」身份的熒光棒。
當「貓」抓到「鼠」,「鼠」就會變成「貓」的一員,并把自己的熒光棒交給「貓」。到最后,抓到最多「鼠」的貓就是「貓王」,活得最久的「鼠」就是「鼠王」。
因為結合了實時定位,游戲的地理范圍雖然有限,但會比傳統(tǒng)「貓抓老鼠」大得多,可容納參與人數也遠多過從前。
此外,游戲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換頭像「新傳統(tǒng)」—— 把大家熟悉的 Tom & Jerry 用作統(tǒng)一的「貓」「鼠」頭像,活動在地圖上呈現的模樣也更有趣。
更重要的是,當頭像換上,定位開啟,玩家就進入了另一種「身份」,也找到了一群「同盟」。
無論是「貓」是「鼠」,定位開啟后的奔跑不再是苦悶的運動,而是進入角色的斗智斗勇。
在這個玩耍的過程中,不少「貓」和「鼠」都分別抱團,和附近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找到了「共同目標」,形成了天然的連接。
這也讓我想起了另一款非常經典的基于定位的游戲「Ingress」,它也可以讓一群陌生人「走到一塊」。
這款最早在 2013 年就開始公測的游戲,由 Pokemon Go 開發(fā)商 Niantic Labs 開發(fā),在 2018 年時就已經在全球獲得了 2000 萬次下載。
在這個游戲中,玩家可以選擇成為「啟蒙軍(Enlightened)」或者是「反抗軍(Resistance)」,主要任務就是在世界各地,開著定位去尋找「傳送門」,并為自己隊伍獲得「傳送門」的控制權。
這個游戲,從某程度來看,也是傳統(tǒng)游戲「奪旗(Capture the Flag)」在定位和 AR 技術結合下的新變種。
和「城市躲貓貓」相比,它是更長期的游戲,但也擁有著同樣的「變身」魅力:
這個游戲有種「秘密探員」感。
名為 R. M. Harman 的數據架構師說道。他生活在硅谷,平常喜歡騎上單車去奪回自己周邊的傳送門。
這也是個給你運動動力的游戲。Harman 就曾一度拉著朋友和伴侶,徒步到偏遠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附近,只為了恢復一些被對手控制了的傳送門。
定位打開,運動變成了「手段」,冒險才是目的。
和「城市躲貓貓」一樣,Ingress 提供了一個「借口」,讓相對害羞的玩家有去結識他人的機會。
有一次,反抗軍成員為了奪回布魯克林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里的一座燈塔的傳送口,紛紛聚集起來。Harman 甚至還特意從舊金山飛去了紐約參加。
在信息時代,個人實時定位信息無疑一個重要的隱私數據,不應被輕易分享出去。
同時,它也成為了社交的一條鑰匙。
當我們交出這個數據,我們也進入了一張新的關系網絡中,很多時候也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和同盟。
它是在一定時間內「信任」和「開放」的標志。
當活動結束,或者是我們關閉游戲,鑰匙就會被收回,那扇門就會被重新關上。
然而,當這條鑰匙所開啟的門被設為「常開」,人和那張網的界線變得模糊,那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
二、始于信任,走向猜疑
97 人!
Hailey Todhunter 完全沒想到自己 iPhone 的 Find My 里會有 97 人有權限追蹤她的實時手機定位。
沒有,她的手機沒被流氓軟件入侵,也不是 Find My 有安全漏洞,這些人,都是她曾經同意與之分享定位的人。
這聽起來挺難以置信的。
然而,對于 23 歲的 Todhunter 和好些美國 95 后來說,給朋友開個實時查看定位的權限,平常得就跟我們加微信一樣。
正如現在小學生都戴智能手表一樣,Gen Z 從小就習慣被父母用數字工具「追蹤」。
這里的追蹤,可能是成績 —— 很多中學要求老師將學生的每一次功課成績都上傳到學校系統(tǒng),家長可以隨時查看孩子的成績;
也可能是「開車安全」 —— 家庭社交網絡應用 Life360 提供專門「開車保護(Drive Protect)」功能,可追蹤青少年開車時速,開車時是否有使用手機,是否有突然加速等情況;
當然,還有定位跟蹤 —— 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大學之后仍繼續(xù)在定位上追蹤孩子。
因此,地理位置在一些 Gen Z 眼中就成了沒那么「大不了」的東西。
26 歲的 Daniel 每次聊起定位分享有多好時,都會被父母責備枉顧隱私安全:
如果我在派對上認識你,我完全愿意給你開看我定位的權限。
我把那看作一種「我沒有任何東西需要隱瞞你」的勛章。
我希望我能看所有我遇見過的人的地理位置。
分享自己的實時地理位置,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 —— 「我相信你」。
無法否認的是,地理位置分享對于年輕人社交來說,的確也有很多實用場景:
它可以讓約見更簡單 ——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分享實時定位一下就能減少來回溝通的麻煩,防止你的朋友又說「還差五分鐘就到啦!」,甚至還能變成一種精準的近距離導航工具。
另一種「報平安」—— 一起出門玩的朋友回家時,可相互看定位是否到家。
即時組局指南 —— 突然想去玩,打開定位看看附近有誰在。
然而,便利和親密的背面,是社交焦慮和內耗。
過去,你會在周一聽說好像有人周末去玩沒叫你,但現在,你在周末就能在實時位置地圖上看到哪幾個人聚在了一起。
一項研究指出,45% 的受訪青春期女孩認為,地理位置分享對她們產生了負面影響。
如果說過去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東西得考慮個人形象,那在地理位置共享的社交年代里,你下一步走去哪里都得深思熟慮。
更別說實時看到好朋友聚在一起,居然沒約你時內心猜疑,但卻又不敢公開去提出疑問的內心壓力。
情況會發(fā)展成:「呃,他們肯定是有計劃去出門的,這意味著他們有個沒拉上我的群,為什么我會不在里面?他們是在群里說我的壞話嗎?」
原本象征著「信任」的符號,變成了「猜疑」的起源。
現在,更多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機構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因為「其中產生的過度思考正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p>
隨著技術的進化,我們越來越容易困在網中。
互聯網讓我們進入了和世界連接的網,移動互聯網讓我們走入了「時刻在線」的網,而實時定位分享更是讓我們走入了無時無刻不是近乎全透明的社交生活。
「城市躲貓貓」也可以算是一種提醒,有時候舒服的社交和分享,應該是要有邊界,有時限的。
當技術變得越來越便利和無痕,有時候我們需要主動去設立邊界,維護自我的獨立。
作者:方嘉文
來源公眾號:愛范兒(ID:ifanr);連接熱愛,創(chuàng)造不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愛范兒 授權發(fā)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