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張圖,看懂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
編輯導語:如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對于企業(yè)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因此不少企業(yè)開始做數據驅動決策,讓業(yè)務里的每個人都可以更精準的展開工作;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的講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數據驅動決策,是大家天天掛在嘴邊的時髦詞匯,可到底數據是如何驅動的?很少有同學真正看到過全流程,更有同學總疑惑:“自己被人追著屁股要數,感覺自己才是被驅著動的”。
今天系統講解一下,拒絕跟風。
一、最原始的決策流程
首先,做事情是否一定需要數據,答:完全不需要。
理論上,做事情只要兩橫一個豎:干就完了奧力給!所以最簡單、無腦的做事方式就是(如下圖):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么空洞的打雞血喊口號,是種除了逼死員工以外沒屁用的方法;因為實在太無腦了,干什么,怎么干,干成啥樣,都不知道。
二、科學決策的雛形
因此這種原始的決策很快進入到第二階段——三拍階段(如下圖):
這種三段式決策,已經具備了科學管理的雛形,并且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承包制的普及,大放異彩;以至于很多50、60后的領導以及受他們影響的70、80后領導,都還喜歡沿用:干什么,怎么干,干啥樣這種三段式說法;在文章、書籍里也很普遍。
然而,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因為太粗糙了;特別是干什么,往往是領導自己拍腦袋定,他們最喜歡的口頭禪是:“你先達成個小目標,掙它1個億”至于為什么是1個億,為什么非得掙錢而不是占領市場,從來沒有深入分析與解釋。
決策拍腦袋的結果,就是當面拍胸脯,出事拍大腿,因此才有了“三拍”的戲稱。
三、從粗放到精細
想要提升決策的精細化程度,就得引入數據度量和數據分析,可以說,數據分析天生是為科學管理服務的;有了數據的支持,能夠做大量精細化管理。
決策前:
- 量化評估經營現狀,收入、支出、利潤。
- 根據市場、對手、消費者數據,評估機會點與威脅。
- 根據過往業(yè)績走勢,發(fā)現自然變化規(guī)律,制定更合理的目標。
決策中:
- 量化評估備選方案所需的時間、人力、物力投入。
- 根據過往表現,量化評估方案可行性,評估預計完成率。
- 根據過往業(yè)績走勢,發(fā)現自然變化規(guī)律,制定更合理的目標。
決策后:
- 量化監(jiān)督執(zhí)行過程,發(fā)現執(zhí)行問題。
- 分析執(zhí)行手段,評估優(yōu)化、調整的措施。
- 復盤執(zhí)行效果,檢查目標實際完成,總結經驗。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實現了數據驅動決策和數據化管理。
這個階段最經典的就是PDCA理論,它將決策過程分為PDCA四個階段:
- Plan計劃
- Do執(zhí)行
- Check檢查
- Act處理
通過循環(huán)迭代,確保目標落地,逐步提升質量(如下圖):
聽起來似乎到這里,數據驅動決策已經做到頭了;在原理上確實如此,很多經典的管理理論都是建立在這個階段。
后續(xù)的主要進化,體現在技術方面;因為獲取數據,本身是一件非常艱難,且非常需要技術支撐的工作;因此技術手段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管理理論能否落地,能否創(chuàng)新。
相當多的經典管理模型,比如AIDMA、PSM、雙盲測試(ABtest)都是建立在調研問卷的基礎上的。
雖然理論上調研問卷能問回來一切數據,但是調研有天生的局限:
- 人記憶力有限,數據準確度不高
- 人精力有限,問題不能太多,選項不能太復雜
- 人有惰性,A選項永遠選的最多,3分、5分的比例永遠最高
受以上限制,好問卷成本高,周期長,獲取數據速度賊慢賊慢。
因此,后續(xù)的管理方法進步更多是伴隨著數據采集方法的進步,越做越精細。
四、更精細的數據驅動流程
更精細的數據驅動手段,都是技術驅動的:
- 有了OMS/CRM系統,可以更即使采集交易+用戶數據;
- 有了APP/小程序+數據埋點,可以采集用戶行為數據;
- 有了豐富的數據,可以完善用戶畫像,可以做預測模型;
- 通過CDP/ECRM等工具,可以直接把數據推給業(yè)務執(zhí)行。
有了技術支持,在管理上細節(jié)也更豐富(如下圖):
交于上個階段,主要增加的內容包括:
- 從整體目標分解到各部門、各環(huán)節(jié)子目標,逐級落實;
- 更清晰地區(qū)分指標與判斷標準,引入綜合評估方法;
- 增加了CDP(選老辦法),與ABtest(測新辦法),更容易選出好辦法;
整體過程,可以看下圖的詳細描述:
這階段最流行的就是OSM方法,通過逐級分解/量化指標,推動決策落地(如下圖):
注意:想實現驅動效果,需要的是在決策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配置合適的數據工具,分別發(fā)揮作用;是一套工具的組合,而非一個超厲害的模型或者公式,計算出超厲害結果。
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技術上最大難點在于數據采集,要保障高質量、多維度的數據收集且不拖項目整體進度,是個非常麻煩的事;業(yè)務上的最大難點,在于共識。
如何避免爭吵,爭取認可是關鍵(如下圖):
到這里就介紹完了,但是肯定有同學好奇:這管理理論看起來也不復雜呀,為啥我在現實中就看不到呢?那是因為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具體到企業(yè)里,各種奇葩人和事層出不窮。
五、為什么你感受不到數據驅動決策
1. 人/制度/系統落后
- 相當多的企業(yè)不重視數據建設,特別是數據采集與流程規(guī)范。
- 相當多的企業(yè)制度還停留在原始階段,大干快上。
- 相當多的企業(yè)領導還在用野蠻管理方法。
時代變了,人/制度/系統不變,一切還是不會變。
2. 私心太重,刻意扭曲數據
很多領導也就是嘴上喊喊數字驅動,實際上只是拿數據當牌坊,好看的數字多寫,不好看的數字變著法改好看;實在不行就甩鍋給“我司沒有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能力”,這樣鐵定實現不了數據驅動,而是在玩數字游戲。
3. 盲目迷信人工智能大數據。
注意:從數據驅動的演化過程可以看出,想實現數據驅動,需要的是前中后期的分工,是報表、管理模型、算法模型、測試平臺、專題分析的相互配合,不是一個“超牛逼智能模型”Duang!一聲就模出來的。
然而總有人不信,總有人以為電腦里住著一個無所不知的“模型”能一模定乾坤,最后自然各種悲劇收場。
4. 過于重視指標,忽視標準建設。
這是數據分析師們常犯的問題,一講分析,張嘴就是幾十個數據指標,可到底哪個是主指標,哪個是副指標,哪個是參考指標;到底哪幾個指標組合起來看,到底指標數值是多少算好,多少算差。
沒有清晰的標準,沒有和業(yè)務共識,最后只知道羅列數據,無法下判斷結論。
5. 與業(yè)務脫節(jié),對業(yè)務流程缺少數據積累。
這是數據分析師們常犯的問題。每天就知道盯著GMV,流量,DAU,MAU,轉化率幾個指標,對業(yè)務流程一竅不通,對不同業(yè)務手段的效果沒有觀察積累;最后除了翻來覆去啰嗦幾個指標,就只會說:要搞高,要保持,全是廢話,更無法驅動決策。
六、小結
數據驅動決策,需要的是業(yè)務流程與數據緊密配合,領導層參與推動,才能實現的事。
數據驅動決策,從來都不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世外高人,拿著數據口念咒語:“媽咪媽咪轟”就轟出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結論,這是基本常識。
落后的人、落后的系統、落后的流程,都會讓數據浮于表面;因此即使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果也不要失去信心,這些落后的人和事,最后都會被淘汰在歷史里。
作為從業(yè)者,我們要多鍛煉的是自己的能力,才有機會加入更好的平臺,做出更好的項目,與大家共勉。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yè)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yè)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