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價值給滿,年輕人瘋狂下單
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越來越渴望從日常消費中獲得超出物質(zhì)滿足的情感體驗。本文深入探討了“情緒價值”這一概念,分析了它如何成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建立連接的新橋梁。
這是一個雞湯失效的時代,這是一個往血液里注射濃湯寶的時代。
前段時間我給家里換了個新款的吸塵器(此處無廣),換了以后,我發(fā)現(xiàn)使用率比原來那臺高了好多。
原因很簡單,這幾年很多新款吸塵器都會標配一個「綠光顯塵」的功能,一啟動機器,就有一束平行刷頭的光線,照亮前方地面上平時看不見的浮塵。
吸塵器吸過去,明顯能看到地面變干凈了,成就感拉滿。
后來我和朋友聊天,他也分享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自從買了智能手表,他每天雷打不動都會去健身房,就是因為手表會告訴他這次擼鐵消耗了多少熱量,今天還有多少熱量消耗才能把熱量消耗那個圓環(huán)合上。
他說,每次都能看到運動的消耗量,這個手表,就是買了個情緒價值。
這幾年情緒價值這個詞很火,很多品牌都開始聲稱自己是「賣情緒價值」的品牌。當然,也有很多人討厭這個詞,畢竟情緒價值有個等價的詞匯叫做「溢價」,當別人開始和你聊情緒價值了,約等于TA要開始找你要錢了。
那么,這期內(nèi)容,我想從一個比較理性的角度,拆解一下什么是情緒價值,為什么那么多品牌都希望把自己往「情緒價值」上靠。
01?情緒價值是脫水的人性
吸塵器綠光顯塵這件事,后來我仔細思考了一下,發(fā)現(xiàn)它的機制,歸根結(jié)底類似一種強迫癥。
心理學所說的強迫傾向,其實是兩個東西的合體。
一個是「強迫觀念」,某種反復和持續(xù)的想法、沖動。這樣的想法一般是負面的、自己想要壓下去的,但硬壓下去又會覺得很難受。
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就是,什么東西都想要清理干凈,一點臟亂看著都難受。
而另一種,則是「強迫行為」,也就是某種重復性的行為或者心理活動,一般就是「強迫觀念」導致的。比如反復洗手,家里所有東西都要收納擺放到整整齊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強迫觀念帶來的焦慮感。
事實上,很多強迫傾向,每個人身上都有,只不過程度不深,不僅遠沒有達到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甚至還會因為強迫得到滿足,產(chǎn)生一定的愉悅感。
吸塵器就利用了這樣的心理特征。
家里地上有一點浮塵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在正常的光線下很難看到,不清理也沒啥,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
但綠光顯塵放大了浮塵的存在感。激發(fā)了很多人內(nèi)心本來不強烈的「強迫觀念」。
這種強迫觀念的滿足也很容易,你都拿著吸塵器了,輕輕往前一推,往后一拉,地上就干干凈凈了。
于是,一種微小的愉悅感就出現(xiàn)了,做家務(wù)打掃衛(wèi)生好像也不那么討厭了,反而像在玩現(xiàn)實版的《噴射戰(zhàn)士》。
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價值。
在我看來,所謂販賣情緒價值,本質(zhì)上是將人性中某種需求提取出來,用產(chǎn)品的手段單獨滿足它,以獲取商業(yè)上的價值。
想想看,吸塵器人為制造強迫,然后讓你順手滿足它,結(jié)果就是吸塵器的使用頻率提高了,你愿意購買更多吸塵器耗材,并且未來還會更新?lián)Q代。
同理,智能手表將運動量進行量化,也是瞄準了人性中對正向反饋的需求。
情緒價值的本質(zhì),就是脫水提純后的人性。
02?情緒價值能打破內(nèi)卷嗎?
那么,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品牌都說,自己是向用戶提供情緒價值的品牌呢?
這里用一個公式可以解釋:
價格-情緒價值=購買決策難度
也就是同樣的價格,情緒價值高了,就容易做購買決策。
就像鴻蒙智行的車,哪怕所有新勢力車企都把主戰(zhàn)場放到了30萬甚至20萬以下的價格帶,它依舊可以在40萬以上價格帶維持高銷量。
再比如lululemon,哪怕滿大家都是卷到100多甚至大幾十塊的國產(chǎn)瑜伽褲,它依然可以守住四位數(shù)左右的價格區(qū)間,并且維持銷量。
即使價格不便宜,因為一個拿捏了中年男性,另一個拿捏了有消費力的都市女性,銷量依然很可觀。
所謂千金難買我樂意,就是這個意思。
沿著這個邏輯看,當一款商品能夠獲取消費者精神文化層面的認同,那它就建立商業(yè)壁壘,擁有了不參與價格戰(zhàn),甚至獲取溢價的特權(quán)。
但事實是這樣的嗎?
在我看來,消費者的進化很多時候是遠比品牌迅速的。
就像很多人對待戀愛的態(tài)度,對象賺多少錢,工作多穩(wěn)定,家境多好,這些又不是我的,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我只關(guān)心你在戀愛中能為我提供多少情緒價值,如果不能讓我開心,那趁早從我的劇本里殺青。
品牌也是一樣,很多消費者把不再視情緒價值為消費的「可選動作」,而是「規(guī)定動作」。如果一個品牌不能提供情緒價值,那消費者大可以直接把它們直接踢出局。沒啥品牌是一定要買的。
就像前幾年大家提到喜茶和奈雪,都會用一個詞來形容:「聯(lián)名狂魔」。但這幾年,除非瑞幸茅臺這種火星撞地球級別的聯(lián)名,其他都是基操,一年10次不算多,20次也就還行。
但不聯(lián)名也不行,對奶茶飲料這種具備時尚單品屬性,大家都喜歡跟風的行業(yè),大家都在給情緒價值,你不給,消費者就覺得你古板了,過時了,要和你說再見了。這個是致命的。
同理,九塊九一開始也能給人占到便宜的感覺,也是一種情緒價值。但當所有人都開始九塊九,那情緒價值就被消解了。
那你說,我不做九塊九可以嗎?可以,星巴克和seesaw就是前車之鑒。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市場,消費者比品牌走在前面,那情緒價值就不能打破內(nèi)卷,相反,它會成為內(nèi)卷的抓手。
畢竟功能性怎么說都有上限,汽車再快快不過道路限速,屏幕再高清清晰不過人眼,羽絨服再保暖能應(yīng)付漠河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對消費者好」,這件事哪來的上限呢?
03?情緒價值的時代
商業(yè)領(lǐng)域常說的情緒價值,本來就是一個概念挪用。
在講人際關(guān)系時,這個詞泛指一切「讓別人舒服」的能力。這個詞外溢到消費領(lǐng)域后,被商業(yè)社分門別類,細化精確,脫水提純。
即時正向反饋只是其中一種,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爽點其實是很多的。
泡泡瑪特賣的是隱藏款的稀缺性,抽盲盒的驚喜感和收集癖。
短視頻賣的是操作性條件反射,每次滑動都帶來15秒的新鮮感。
網(wǎng)易云音樂、QQ音樂、豆瓣的年度盤點,滿足的則是炫耀和分享的需求。
看看,多么精確,多么細致,多么面面俱到,無所不包。
但另一面,當商業(yè)社會從各個方面滿足人性層面的需求,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人性比過去更加需要保護。
我們經(jīng)常聽到類似「關(guān)注個人情緒,注重個人感受」這樣的表述,背后則是情緒價值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消費門類,從靈修到心理咨詢,從多巴胺到內(nèi)啡肽,從陪伴到治愈。在商品中間接販賣情緒價值已經(jīng)不夠,必須直接賣給你好心情。
看視頻已經(jīng)不夠了,必須看短視頻,每次滑動都能帶來15秒的新鮮感。
買玩具已經(jīng)不夠了,必須買盲盒,因為人們需要稀缺性,需要滿足收集癖。
聽歌看電影已經(jīng)不夠了,必須在網(wǎng)易云和豆瓣上馬克,年中還要推個年度盤點,能分享到朋友圈,讓所有人都夸我一句「寶,你的品位也太好了」。
這是一個雞湯失效的時代,這是一個往血液里注射濃湯寶的時代。
我們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平衡,找到同溫層的認同,找到獲得感和反饋感。情緒價值的剛需,恰好折射出我們的脆弱。
而在一個情緒價值泛濫的環(huán)境里,強健的肉體,豐沛的精神生活,穩(wěn)定的情緒便越發(fā)顯得珍貴。
當社會給我們的保護措施越是完備,每個普通人越需要在生活中保持自己,不被鋪天蓋地的奶頭樂、即時反饋和輕享樂所裹挾,去磨煉自己粗糲的那一面。
越是人性脫水的時代,堅守人性的復雜和矛盾,就越有意義。
新的一年,??吹竭@里的每個人,都有對抗脆弱勇氣和力量,有自給自足的情緒價值,有不斷前行的勇氣。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IC實驗室】,微信公眾號:【IC實驗室】,原創(chuàng)/授權(quán)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