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SaaS產品?分享五條經驗

2 評論 1723 瀏覽 17 收藏 17 分鐘

在當今數(shù)字化轉型浪潮中,SaaS(軟件即服務)產品已成為企業(yè)運營的重要工具。然而,做好SaaS產品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對不同行業(yè)、不同規(guī)模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時,如何在標準化服務與個性化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SaaS產品經理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2022年進入SaaS行業(yè)時,第三面的招聘HR問我:“為什么要從教育產品轉向SaaS產品?”

我回答道:“SaaS產品是面向不同行業(yè)的不同客戶,對產品經理的抽象能力有一定要求,而這是B端產品最重要的能力,我期望進一步提升這種能力?!?/p>

3年過去了,雖然答案沒變(即堅信抽象能力是做好SaaS產品的關鍵能力),但問題變了。

作為一名SaaS行業(yè)的“過來人”,分享三個相關問題的看法,讓你對SaaS產品經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第一個問題:“是否還要進入SaaS行業(yè)?”——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上次分享是否進入SaaS產品?寫給傳統(tǒng)企業(yè)主的四點建議時,已經從市場空間、成本、人才結構、產品架構四個方面,分享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再贅述。

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做好SaaS產品?” ——這是今天想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分享五條經驗教訓。

第三個問題:“如何落地AI應用?看看HR SaaS產品的答案”——提前預告,下次分享,主要是分享AI在HR SaaS行業(yè)里的真實落地情況。

SaaS“致命傷”——個性化需求

SaaS產品核心是提供標準化服務,規(guī)模化解決客戶群的共性需求。

這是理想結果,現(xiàn)實是不同行業(yè)、不同階段、不同規(guī)模、不同管理理念、不同風險偏好等,導致出現(xiàn)大批量的個性化需求,無法有效解決,影響最終的服務滿意度與續(xù)簽率。

以通用型HR SaaS產品為例。

它面向企業(yè)提供通用化的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包含人才管理、組織人效、招聘、績效、考勤、薪酬個稅、培訓、數(shù)據等模塊。

首先是行業(yè)差異。

比如同樣是排班跟加班,制造業(yè)和餐飲業(yè)需求差異明顯。制造業(yè)通常需要周期性的白夜班、大夜班連班以及班后自動加班,而餐飲業(yè)則更傾向于每天靈活排班和調班,且通常不允許加班。

第二是管理理念差異。

比如同樣是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客戶A和客戶B,面對同樣的政策,由于管理理念不同,對加班時長控制和結轉的做法大相徑庭。

  • 客戶A嚴格限制加班時長,確保不超法規(guī)上限。即每月加班時長不超36小時,工作日加班不超3小時,公休日/節(jié)假日加班不超11小時;
  • 客戶B則不限制每月加班時長,但通過固定結轉36小時加班費,優(yōu)先使用1.5倍工作日加班費,保留2倍公休日加班費,鼓勵員工調休消耗,以此來節(jié)省成本。

第三是企業(yè)階段差異。

比如同樣是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客戶A和客戶B,因企業(yè)階段不同,導致對年假發(fā)放/使用規(guī)則差異非常大。

  • 客戶A,作為上市企業(yè),除依法執(zhí)行年假規(guī)定外,還根據司齡額外發(fā)放福利年假。嚴格按法律規(guī)定執(zhí)行的情況下,還會根據司齡的不同,每年單獨給員工新增發(fā)放福利年假(1-10天不等);
  • 客戶B,作為成長期企業(yè),統(tǒng)一每年5天年假,司齡超過5年后逐年增加,上限為10天/年。

結果是某個模塊的需求池里,待解決需求常年在5000條左右的狀態(tài),而這些需求呈現(xiàn)非常明細的離散性(即需求無共性)。

“如何有效解決個性化需求”成為了做好SaaS產品的關鍵。

分享五條相關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經驗1:立項之初,提前規(guī)劃并設計個性需求解決方案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太多國內的SaaS廠商,為了追求市場占有率,采取快速推進研發(fā)的方式。

導致出現(xiàn)兩類常見問題:

第一類是頻繁重構。前期追求快速研發(fā),架構設計不合理,導致企業(yè)進入成長關鍵階段后,不得不重構系統(tǒng)。每次重構約需1年,造成需求空窗期,這是追求速度的“代價”;

第二類是個性化解決方案成本高。企業(yè)成熟后,客戶體量增大,市場競爭加劇,解決個性化需求成為難題。因前期欠考慮,研發(fā)成本翻倍,且解決方案常需妥協(xié),與完美方案有差距。

舉個例子。

SaaS企業(yè)A早期專注于通用型SaaS產品迭代,未考慮PaaS、插件平臺或低代碼建設。進入成熟期后,面臨客戶個性需求堆積和產研資源有限的問題,重新設計產品架構的成本,至少是立項初的2倍以上。

目前經過半年的建設,其插件平臺仍僅限內部使用,未能實現(xiàn)共享外部產研資源的目的。同時,其功能與適用范圍受限于現(xiàn)有SaaS產品架構,難以達到理想的技術與產品架構。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因此,在SaaS產品立項之初,必須深思熟慮:隨著企業(yè)成長,個性化需求問題不可避免,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必須提前進行架構設計。

如果目標客群是中大型企業(yè),則SaaS+PaaS的產品架構,可能是立項之初,可以考慮的架構設計;

如果目標客群是中小企業(yè),則SaaS+低代碼平臺或插件平臺的架構,可能是立項之初,可以考慮的架構設計。

經驗2:產品功能設計之初,全面進行抽象化設計

有時,我們迫于某個客戶的簽約壓力,追求快速實現(xiàn)客戶需求,不得不采取一些折中方案。

結果,功能上線后,更多客戶開始使用,延伸問題頻發(fā),不得二次迭代(甚至重構)。

原因,“欲速則不達”,過于追求當下解決問題的速度,放棄了長遠的價值思考。

所以,在產品功能設計之初,最好追求全局最優(yōu)設計,而不僅是局部最優(yōu)。

舉個例子。

加班屬于制造業(yè)員工的常態(tài)需求,其中一個場景是:因生產任務緊急,班組長需要按需安排員工加班。比如周一至周五白班08:00-17:00(正常上班),周六安排白班加班08:00-17:00(補償2倍工資)。

在項目立項之初,承諾了其中一家新簽客戶,必須在2023年3月底之前上線。

當時,面臨兩個不同的解決方案:

  • 方案1:單獨新增一種班次(即加班班次),它區(qū)別于正常班次,只根據打卡統(tǒng)計加班時長,不會計算員工遲到、早退、曠工等異常,不出勤也無需請假,預計投入1.5月;
  • 方案2:僅新增一種班次類型,本質與正常班次一致。即可根據打卡統(tǒng)計加班時長的同時,支持用戶自定義,是否計算員工遲到、早退、曠工以及請假,預計投入3個月。

為了“節(jié)省”了1.5個月時間,以及履行對新簽客戶的承諾,選擇了看似“最合理”的方案1。

當后續(xù)客戶安排加班時,期望正常計算遲到、早退、曠工異常時,必須重構——所需投入的時間,甚至超過當初的3個月——必須兼容現(xiàn)有邏輯,避免影響已有客戶的使用。

這就是“臨時方案”的代價,“貪小便宜”而吃了“啞巴虧”。

如何全面設計與落地,可參考如何在入職1周內,輸出產品規(guī)劃?

經驗3:關鍵功能的設計,最好在初始時就支持自定義

報表、列表、工作臺屬于SaaS產品的標準化功能,如果設計之初,因為工期等原因而選擇標準化方案,不提供“千人千面”的自定義能力,那就是在給自己“埋坑”——除非你不想在公司久待。

以報表為例。

一般會有兩種方案:

  • 方案1:內置“所有”報表,但不支持自定義字段、列表順序、顯隱設置等。比如內置日統(tǒng)計表、月統(tǒng)計表(含出勤統(tǒng)計表、加班統(tǒng)計表、補貼統(tǒng)計表、扣款統(tǒng)計表、外勤統(tǒng)計表、工時統(tǒng)計表、每日出勤統(tǒng)計表等)、年統(tǒng)計表(含假期余額表、請假統(tǒng)計表等)、加班統(tǒng)計表等。
  • 方案2:內置關鍵報表,但支持自定義報表、字段,以及自定義列表顯示順序以及字段顯隱等。比如內置日統(tǒng)計表、日明細表、月統(tǒng)計表,同時支持按對應三種類型自定義報表(可選所有出勤類、加班類、補貼類、扣款類、外勤類字段),以及允許自定義字段與顯示順序等。

我們曾經追求快速上線,選擇了方案1,大概花了1.5個月時間支持了日報、月報,后面陸陸續(xù)續(xù)又花了1個多月,才完成了內置“所有”報表的工作。

上線后的2年內,基本都可解決大部分客戶的報表類訴求.

可當進入第5年后,報表定制類的需求成為了“客戶的痛點”——客戶認為的基礎功能,而你卻不能提供。

比如:

  • 有人覺得內置報表以及字段太多,很多用不到,每次查看/導出都是干擾;
  • 有人覺得內置字段的定義,跟客戶需求不匹配,無法實現(xiàn)重新定義;
  • 有人想要每天出勤明細表,而不僅僅是每日/月的統(tǒng)計;
  • 有人覺得報表都是統(tǒng)計類或明細類,實際需要每月統(tǒng)計和每日出勤明細表是可以組合在同一張報表;
  • 有人需要每周的統(tǒng)計表,而不一定是每日/每月/每年;
  • 等等。

當我們想迭代時,發(fā)現(xiàn)基于現(xiàn)有的產品和技術架構,必然需要重構,且現(xiàn)有用戶量非常大,考慮兼容的話,所需花費的成本,將比立項之初高2-3倍(即半年以上);

經驗4:用戶端的功能,最好設計初始時就支持配置化

SaaS產品面向兩類人:客戶、用戶。用戶又可分為管理員、員工等角色。

當我們在給用戶(尤其是員工類角色)設計產品時,最好是做成可配置化,否則可能會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客訴問題。

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 “是否可以僅顯示員工的上班打卡,而隱藏下班打卡時間,避免員工知道自己的真實上班時長?”
  • “是否可隱藏年假的周期?或只顯示年假余額,而不顯示調休假余額?”
  • “是否可按小時顯示年假余額,而不是按天?”
  • “是否可隱藏請假審批,今年所請假的總天數(shù)?或不按自然年統(tǒng)計天數(shù)?”
  • “是否可以在員工確認工資條后,自動隱藏,不讓后續(xù)再查看,避免后續(xù)可能的糾紛?”
  • “是否可控制員工打卡時,必須拍照,避免員工不在辦公區(qū)打卡,而是在樓下?”
  • “是否可自定義提醒打卡時間?以及僅支持某個端口打卡?”
  • “是否可自定義模塊的名稱?不要叫“獎金提成”或“工資條”?”
  • 等等。

不同管理員對期望可自定義控制的內容,千奇百怪。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可能確保與員工相關的元素,均可自定義控制顯示/隱藏、名稱等。

如果我們在每個設計之初不考慮,后續(xù)就只能采取“半妥協(xié)式”方案。

經驗5:用戶關鍵操作全部留痕,并外化給用戶

我們每年會有近6000條客訴問題,其中超過30%以上都是規(guī)則確認、數(shù)據不一致等導致

比如:

  • “加班規(guī)則是按0.5小時的倍數(shù)進行取舍,結果卻有員工加班時長是2.89小時?”——原因是先加班后修改規(guī)則導致不生效;
  • “張三請了3天假期,為什么只扣了2天年假?”——原因是管理員改動了排班,將其中一天修改為休息;
  • “為什么李四的年假余額被人調整過,麻煩查詢下是誰操作的?”——原因是管理員A調整后,管理員B有疑問。
  • “張三的調整年假和調整婚假都有值,實際不應該有值的,麻煩看下是誰修改的?”——原因同上
  • “李四10月01日有法節(jié)加班記錄,而他并沒有申請加班,是什么原因?”——原因是管理員安排了加班,生成加班記錄后,又把排班取消了。
  • 等等。

SaaS產品面向的是多客戶、多用戶的模式,每個人的操作可能都會對數(shù)據結果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想確保后續(xù)溯源的高效且精準,則在產品功能設計之初,必須進行詳細的操作記錄、日志明細等設計。

否則,功能上線后,所帶來查詢類的客訴問題,將會占據大量的產研成本。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lián)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我覺得光是管理理念的差異就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了:面對同樣的政策,由于管理理念不同,對加班時長控制和結轉的做法大相徑庭。

    來自廣東 回復
    1. 是的,這確實是一個關鍵差異

      來自北京 回復
专题
1447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苹果发布了Vision Pro这款MR头显,而这一产品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空间体验设计的相关可能。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Vision Pro的设计和交互指南。
专题
12295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机器人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做的公司不多。本专题的文章对整个机器人赛道进行完整的梳理,在输入输出的同时,体验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感。
专题
1223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精细化运营、抓住老用户、提升用户复购,则将是品牌需要着重留意的地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提升复购率的N种方法。
专题
56991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一次成功的线上活动能让你刷爆朋友圈,拉新活跃留存应有尽有。
专题
1296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在项目实际推进过程中,不加控制的需求变更往往给项目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无法预料的风险。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需求变更。
专题
35162人已学习22篇文章
从动效设计原则、动效工具、制作方法、标注技巧等全方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