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語背后的思考:找準消費需求、區(qū)隔競爭對手

七邵
4 評論 3811 瀏覽 17 收藏 16 分鐘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的商业需求、痛点、预算、决策流程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个人需求

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學習方法,因為方法可以解決某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沒有聊具體的方法,更多的是對一些方法背后的思考。

說到廣告語,我想你一定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被動的接受各種各樣的廣告語,以前在電視上、報紙上或者是廣播里,現(xiàn)在在手機上、地鐵上或者是你想象不到的地方。

這些廣告語,有你喜歡的、也有你討厭的,當然還有讓你馬上下單的。如果你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寫上幾句廣告語,我想你肯定有絞盡腦汁的去寫過,但可能寫出來的廣告語沒有什么力量,消費者壓根get不到其中的點。

現(xiàn)在不妨寫下你此刻想到的幾句廣告語。

此刻我能想到的是下面幾句:

  • “怕上火,喝王老吉”
  • “經(jīng)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
  •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
  • ……

以上幾句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如果沒有,那也應該在某個時間和地點看到過。

我們把上面三句廣告語讀上一遍,發(fā)現(xiàn)讀起來挺上口的,一聽前半句,自然而然的可以說出后半句。

再仔細看下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真的太棒了,怕上火的時候,就想到喝王老吉,經(jīng)常用腦的話,就喝六個核桃,到底是什么牛奶,敢和其他所有牛奶為敵,得嘗一嘗。

我們卻很少思考。

  • 一句廣告語它好在哪里?
  • 消費者能感知到它的好嗎?
  • 可以讓消費者做出某些行動嗎?
  • 為什么能讓消費者做出某些行動?
  • 它能區(qū)隔競爭對手嗎?
  • 它是怎么來的呢?

我想我們更應該思考一句廣告語背后的東西,否則就算看了很多寫廣告語的方法,也很難寫出好的廣告語。

01

我想先從我身邊的一件事情說起,也是促使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幾個月之前,認識了一位朋友,她是一家農(nóng)業(yè)公司的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市場方面的工作,公司的產(chǎn)品目前是土雞和土雞蛋,產(chǎn)銷于一體,散養(yǎng)于森林,銷售終端主要是門店和超市檔口。

在一個四線城市,超市檔口品種的最低價格是32.8元/斤,而旁邊檔口的土雞,價格大概是15-25元/斤之間。很多人被檔口的裝潢吸引了過來,但是一看到價格就走了。

銷量并不是很好,我那位朋友為此做了很多改變:提升超市導購人員的銷售能力、不斷的在思考哪句可以打動消費者……

盡管她擅長的是管理和銷售,因公司人員結構的問題,品牌方面的事情也得她來做。

她之前寫過兩句廣告語:

  • “三十年前媽媽的味道”
  • “大自然的奢侈品”

你覺得怎么樣?

乍一看,的確挺有特點和感染力的,“媽媽的味道”是多少人懷念的味道啊,又還是“三十年前的”讓人更懷念了;“大自然的奢侈品”,絕對讓人眼前一亮,不禁想讓人不顧一切的擁有。

細想一下,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

“三十年前媽媽的味道”

  • 一只冷凍雞,能讓消費者想到“媽媽的味道”嗎?
  • 消費者會經(jīng)常懷念“媽媽的味道”嗎?如果只是偶爾懷念一下,那買雞的頻率太低了。
  • 如果消費者還能吃到媽媽做的飯菜,有必要去懷念嗎?
  • 消費者會因為懷戀“媽媽的味道”而多花點錢去買一只土雞嗎?

“大自然的奢侈品”

  • 土雞奢侈在哪里?
  • 消費者買了“奢侈品”之后,其他人會怎么看?
  • 會因為雞是奢侈品,消費者就會買嗎?

我給她提了個小小的建議,如果要打“奢侈品”這個概念的話,那要說出來奢侈在哪里?是產(chǎn)量少?還是品種稀有?不能只是因為價格高。

不過,說實話,這個建議沒多大用,因為并沒有幫她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比如說——給她想一句廣告語。

可是,想一句好的廣告語需要考慮太多問題了,不是想就能想出來的,需要調(diào)研,了解競爭對手和消費者還有自己的產(chǎn)品,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其中的關鍵點。

最近看她的朋友圈,發(fā)現(xiàn)她又寫了句新的廣告語。

“慢生長·自然熟”

當時看了之后還挺為她高興的,和前面兩句相比,這句廣告語更能夠傳達產(chǎn)品特點一些,表示土雞是慢慢成長的,又是自然熟的,讀起來也還上口。

過了幾天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只看到其表面上的好,沒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東西,“慢生長·自然熟”真的好嗎?

我在心里拋下了以下疑問。

  • “慢生長”和“自然熟”是消費者選擇土雞的真正理由嗎?
  • 消費者有認為“快生長”和“催熟”的雞是不好的嗎?
  • 市場上的其他品牌的土雞有在打“慢生長”和“自然熟”的相關概念嗎?
  • 到底是怎么樣一句廣告語可以打動消費者呢?

如果想解決以上的問題,唯有去深入了解消費者、了解自己的產(chǎn)品、了解競爭對手,找到其中的關鍵點,才能得出答案。

02

如何找到其中的關鍵點,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

上圖中的紅心點就是關鍵點,這個點它一定是綜合產(chǎn)品、消費者和競爭對手的,而好的廣告語就是這個關鍵點的外在體現(xiàn)。

換句話說,就是既區(qū)隔了競爭對手,又傳達了產(chǎn)品利益還俘獲了消費者的芳心。

如果你現(xiàn)在要為一家麻辣燙店寫一句廣告語,你會怎么寫?

我們不妨先分析下,可以從哪些角度寫。

  • 店鋪就餐環(huán)境?
  • 創(chuàng)始人歷程?
  • 菜品新鮮程度?
  • 價格方面?
  • 服務態(tài)度?
  • 健康安全?

當然,我們還可以去挖掘更多的角度,但是到底哪個角度才是我們所說的關鍵點呢?還是要從消費者那里去尋找答案。

麻辣燙的確很受消費者的喜歡,但麻辣燙在消費者的認知里是不那么干凈的,很多人在吃完之后,會有些小內(nèi)疚。

還有麻辣燙的湯,很多人是不會喝的,因為總感覺有些不衛(wèi)生。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健康安全的角度的寫呢?從哪一個點去體現(xiàn)麻辣燙的健康安全呢?

有一家店是這樣寫的。

是不是價值感就體現(xiàn)出來了呢?是不是戳中了你心里的那個點呢?是不是就和競爭對手區(qū)隔出來了呢?

可能說的還不夠明白,我們再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滋源洗頭水

“洗了一輩子頭發(fā),你洗過頭皮嗎?”

看到這句廣告語的時候,是不是特別驚訝,什么?還有洗頭皮這一說法?我以前都是洗頭發(fā)水的,不過總感覺沒洗干凈,難道是因為沒洗過頭皮嗎?

這是葉茂中大師做的一個案例,當時洗發(fā)水市場早已趨向飽和、從功能,從成分、從效果來定位洗發(fā)水,都無法在被國際品牌長期牢牢占據(jù)的市場中,殺出血路來。

更何況國際品牌憑借品牌和資金實力,通過科技、廣告甚至是低價策略和收購策略,一直打壓著新品牌,在渠道上幾乎形成壟斷。

如何做到區(qū)隔競爭對手,傳達產(chǎn)品利益又能讓消費者買單呢?

還是要從競爭對手、自身產(chǎn)品和消費者心中尋找答案。頭皮好,頭發(fā)才好,這是消費者心目中已經(jīng)有的認知,那么想要頭發(fā)好,是應該把頭皮先洗一洗。

案例二:腦白金

“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

這句廣告語我們太熟悉不過了,熟悉的有些厭煩。

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的話,還蠻讓人討厭的,一個是它的重復式的洗腦廣告,另一個就是,逢年過節(jié)送禮沒有送腦白金還挺尷尬的,尤其是提著其他禮物去主人家里的時候,電視上正播放著“今年過節(jié)不送禮,送禮就送腦白金”的廣告。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它無疑是成功的。

  • 把保健品賣成禮品
  • 以收禮人的口吻向送禮人傳達“如果要送禮的話,就送腦白金吧”
  • 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傳播

成功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以下文字,來自史玉柱的分享。

腦白金廣告形成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在腦白金推出初期的時候,還沒有正式銷售、還在試銷的時候,有一次我?guī)Я藥讉€人去公園實地調(diào)研。

一些老頭老太太在公園亭子里聊天,因 為那個城市我們已經(jīng)在銷售腦白金,我就上去找他們搭話。

我問他們對腦白金了不了解,他們說知道腦白金。有一兩個老頭老太太說他們是吃過的。大部分人說有興趣,但是沒吃過。后來我就問他,為什么不吃呢?他們回答說買不起。

其實他們的收入是夠的,買不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來我在聊天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國的老頭老太太其實對自己是最摳的,對孫子他是很大方的。

他的錢存在那想養(yǎng)老,如果要花,他都想花在孫子孫女身上,就是對自己太摳,不舍得自己花錢。

怎么樣才能讓他買老白金呢?他們就說,除非兒子或者女兒要給他買,他就愿意吃。我發(fā)現(xiàn)有多半的老人都是這樣的。并不是不想吃,其實在等他的兒子或女兒買。

其中有一個買了腦白金的人就說,他每次吃完了之后,自己舍不得買,想讓兒子幫他買,怎么辦呢?他就把那個空盒子放在窗臺上面,提示他兒

子。他兒子有時候看見了就幫他買,沒看見的時候十天二十天都不幫他買。

所以根據(jù)這種情況,我們就覺得,要賣腦白金,不能跟老頭老太說話,要跟他的兒子或者女兒說話。向老頭老太太說沒有用。

中國的傳統(tǒng),如果給老人送禮就是盡孝道,這又是一個傳統(tǒng)美德。所以我們回來就討論,這個定位必須要對(老頭老太的)兒子女兒說,不要說得 太多,就說兩個字——“送禮”。所以我們當時市場調(diào)研下來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看似簡單,好像還是個病句,卻蘊含著極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來自于對市場的調(diào)研。

回過頭來再來看看“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句廣告語,很多人都覺得這這句廣告語非常厲害,我也是,受它的影響非常之大,每次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如果有點比較辣的菜,我都會點一瓶王老吉,為了防止上火,其實也不知道作用有多大。

所以很多人在寫廣告語的時候,都會借用這個句式。

比如說,“長個子,吃某某牌土雞”,“防輻射,帶某某牌眼鏡”等等。

都幻想著用一句廣告語打出王老吉那樣的效果,可結果卻不如人意。

為什么王老吉有那樣好的效果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 在消費者的認知里,涼茶本身就有降火的效用
  • 不斷的的打廣告,強化“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認知
  • 屬于高頻次、低決策型消費產(chǎn)品,試錯成本低
  • 喝完之后能夠感知到效果,的確有涼爽的感覺
  • 以火鍋店這個最容易上火的地方作為切入

一句好的廣告語,它是有好的前提條件的,如果你只學到了它的好,而沒有去了解它好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那好也會變成不好。

這篇文章總覺得還差一點什么,不知道你看明白了沒有,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述的話,就是“分析自己的產(chǎn)品特點、找準并結合消費者的需求、區(qū)隔競爭對手”,或者是“以洞察到消費者的需求作為依據(jù),改進自己的產(chǎn)品、區(qū)隔競爭對手”。

總結

  • 一句好的廣告語,它一定是來自市場的,不要期望在辦公室有什么好的創(chuàng)意。
  • 與其花時間在辦公室苦想,不如去和消費者聊聊天,說不定你會發(fā)現(xiàn)驚喜。

 

本文由 @邵文濤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斷反問自己,最終挖掘出合理一個合理的方案

    回復
    1.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的思考推翻,有用的話,可以訂閱一下呢。

      回復
  2. 可以的,之前一直想不通為啥有的廣告語膾炙人口,有的卻默默無聞,看了這篇文章令我茅塞頓開,學到了

    來自湖南 回復
    1. 史上最精彩的評論。

      回復
专题
1518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用户故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被作为描述需求的一种表达形式,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讲好用户故事。
专题
1768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对整个商业模式进行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和设计,并说明了商业模式如何变成可执行的路径。
专题
33282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一起来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用户增长的。
专题
31001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不管你是产品、运营还是文案,你都需要懂用户思维。
专题
1532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精细化运营---用户分群的建立指南。
专题
20659人已学习15篇文章
商品管理系统属于电商产品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系统,是支撑整个电商产品的核心。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商品管理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