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品分析:基于用戶體驗5要素,分析小睡眠和蝸牛睡眠兩款APP

Punkboy
9 評論 26386 瀏覽 99 收藏 22 分鐘
🔗 技术知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等,都是B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领域相关的知识,有助于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和评估

睡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似乎一夜之間變得風聲鶴唳了起來。

目錄:

第一部分 ?概覽

1.1 行業(yè)概述

1.2 產品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用戶體驗5要素的競品分析

2.1 戰(zhàn)略層

2.2 范圍層

2.3 結構層

2.4 框架層

2.5表現層

第三部分 總結

3.1 用戶需求回顧

3.2 綜合優(yōu)化建議(針對產品行業(yè))

3.3 針對性建議(針對具體產品 APP)——吐槽時刻

第一部分:概覽

1.1 行業(yè)概述

人生的1/3都是在床上度過的……

1.1.1 睡不好

《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將睡眠質量分為甜美區(qū)、舒適區(qū)、苦澀區(qū)、煩躁區(qū)、不眠區(qū)五個等級,數據顯示,中國90后普遍睡在“苦澀區(qū)”,睡眠指數均值為66.26,呈現出“需要輾轉反側,才能安然入睡”的狀態(tài)。

調查顯示,90后睡眠時間平均值為7.5小時,最短僅僅4個小時,68%的年輕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夠“,同時,90后晚睡成習慣,47.7%的90后在晚上11點到12點之間睡覺,22.4%的90后在凌晨一點以后睡覺。

睡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似乎一夜之間變得風聲鶴唳了起來。

1.1.2 失眠

失眠問題正日益泛濫。

在美國,失眠發(fā)生率高達32%-50%,中國國民的失眠發(fā)生率也高達30%。

失眠原因:報復性熬夜。

當被問到睡不著時都會干些什么時,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看直播打游戲、刷抖音逛淘寶、追劇甚至是訂外賣?;蛟S,正是由于白天缺乏自由支配時間,深夜也就成了一天中的“桃源時間”,很多人選擇犧牲睡眠時間來填補生活空白,簡稱“報復性熬夜”。

失眠原因之二:噪音。

CBNData《報告》顯示,針對影響近八成互聯網網民睡眠質量的罪魁禍首“噪音”,佩戴隔音耳塞成為消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助眠方式,近三年線上隔音耳塞持續(xù)暢銷。在傳統(tǒng)降噪耳塞產品需求不斷升級換代之下,消費者迎來了白噪音助眠時代。

1.1.3 睡眠疾病

目前,我國睡眠醫(yī)療行業(yè)處于產業(yè)的快速成長期,未來行業(yè)發(fā)展前景巨大。中國睡眠研究會的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約有4000萬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疾病,差不多每5個睡覺打呼嚕的人里,就有1人患這種病。

1.1.4 解決方案

失眠人群很愿意花錢買好夢。根據調查顯示,40%以上的失眠人士接受花200元以上購買助眠產品,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員工睡眠報告》中,互聯網員工在睡眠上的投資金額更是高達2436元。

白噪音作為一種對人體有益的聲音信號,入耳后能有效“遮蓋”掉其他噪音,越來越多被應用到人們的睡眠場景里。如今,白噪音已不僅被應用在傳統(tǒng)睡眠耳塞上,從手機端專業(yè)的白噪音APP,到白噪音睡眠儀、白噪音小風扇的紛紛上市,聽著“噪音”入睡將漸成趨勢。

1.1.5 市場規(guī)模

據悉,全球睡眠經濟的商業(yè)規(guī)模已達到萬億以上,預計到2020年僅中國就有4000億的市場。據蘇寧發(fā)布的雙十一消費報告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助眠類產品銷量同比激增789.5%,而據央視財經報道,雙十一購買進口助眠產品的人數中,00后同比增長434%。國內的睡眠經濟發(fā)展多元化。

近年來,不僅大量的助眠產品、各類促進睡眠或監(jiān)測睡眠情況的App備受歡迎,就連依靠虛擬環(huán)境來治愈失眠的睡眠艙或午睡吧也屢見不鮮。

1.2 產品分析

1.2.1用戶需求

通過百度指數搜索“睡眠”關鍵詞,可以看到“睡眠問題”、“睡眠健康”、“深度睡眠”、“睡眠的重要性”等的關注度最高,并且根據幾份報告中的調研結果,我們認為用戶擔心睡眠問題,重視睡眠問題,并且也在尋求解決方案,總之,用戶想要“健康睡眠”。

1.2.2 用戶畫像

關注睡眠問題的用戶跟調研報告也基本一致,年齡范圍在20-39歲這個范圍內,其中20-29歲的TGI更高;而關于性別問題上,女生略微高于男生(或許是妹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

1.2.3 使用場景

場景主要包括居家入睡這段時間,以及出差住宿賓館酒店的場景,時間一般是晚上21點-凌晨3點這個階段居多。

1.2.4 產品定位

小睡眠APP和蝸牛睡眠APP兩個產品目前主打功能為白噪音和睡眠質量監(jiān)控功能,相比較而言,蝸牛睡眠社區(qū)性更為偏重,而小睡眠APP則發(fā)力在明星IP、歌曲、有聲付費內容領域,可以說各有側重。

第二部分:基于用戶體驗5要素的競品分析

在展開分析前先講一下為什么使用“用戶體驗要素”進行分析:眾所周知,這個模型是業(yè)界認可度較高的一個方法論,其實跟SWOT、PEST、波士頓矩陣模型等沒有什么太多的區(qū)別,只是更適合用來做互聯網產品的分析而已。

本次的分析基本基于以下表格進行,表格的繪制思路是按照兩個APP的不同產品功能模塊進行功能梳理,找到產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方便后續(xù)的針對性單點分析。

(蝸牛睡眠APP?VS 小睡眠APP功能對標)

2.1 戰(zhàn)略層

戰(zhàn)略層一般指在說明產品所在的公司定位、用戶定位和商業(yè)模式等,也就是要講清楚:用戶可以從這個產品中獲得什么;公司可以通過這個產品獲得什么。

2.1.1 用戶可以從這個產品中獲得什么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款產品的核心功能主要有二:睡眠監(jiān)測和白噪音助眠。

睡眠監(jiān)測主要包括對睡眠全程的監(jiān)控,睡了多久時間、翻身多少次、多久入睡、多少次深度睡眠和多少次淺睡等等,然后據此出具分析報告和推薦助眠的課程;白噪音助眠則主要是提供以白噪音、特定場景短音樂、電臺音頻等為主要代表的內容,可以滿足用戶在睡眠、冥想、短暫休息、平復情緒等場景下的需要。

這兩個產品的第三大功能主要是“社區(qū)”功能。

由于蝸牛睡眠和小睡眠本身定位為“工具型產品”,因此目前針對工具型產品的一般設計思路也是會往內容、社交這個方向來走,但是兩者的“社區(qū)”設計思路略微不同。相較于蝸牛睡眠在社區(qū)建設上側重點在“情感的抒發(fā)“,比較像之前社交產品中火過的”樹洞“類產品;而小睡眠則是聚焦在“白噪音”這個核心內容上,相對比較克制。

從兩者的界面截圖來看,針對某一條的活躍度似乎接近,因此具體孰好孰壞只有那他們的后臺數據才能知曉和比較了。

2.1.2 公司可以從這個產品中獲得什么

在商業(yè)化運作方面,由于具體數據無法得知,但是從功能來看蝸牛睡眠的商業(yè)化程度遠高于小睡眠,具體表現為:雖然兩者都有會員、電商和廣告這三大塊商業(yè)化重地,但是通過對比可以看到蝸牛睡眠在電商方面的深耕要遠比小睡眠豐富,另外蝸牛睡眠還有“錢包”和“分銷”的工具,跟“錢”的關聯度都非常大。當然,小睡眠在會員運作上有“睡貝”充值,其對于內容的售賣來講相對靈活。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小胖在查閱蝸牛睡眠時竟然發(fā)現他們的官網沒有備案(是舍不得幾百塊的備案費用么),而對比來講,小睡眠的官網就是亮點了,并且通過小睡眠的官網小胖又發(fā)現小睡眠是可以提供給三方公司自有研發(fā)的睡眠監(jiān)測能力的相關接口能力,相比這一塊無論是從用戶和場景拓展上,還是從調用費用收益上都是遠高于蝸牛睡眠的。

2.2 范圍層

范圍層主要集中于產品在什么場景中提供什么功能和服務,相比較于戰(zhàn)略層更強調對用戶需求細分場景的滿足。

2.2.1 蝸牛睡眠和小睡眠所提供的相同服務

兩者提供的主要相同服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睡覺中的監(jiān)控場景,可以監(jiān)控睡眠全過程,并可以在睡眠接受提供分析報告,進而推薦睡眠康復課程;另一個是可以提供白噪音的相關內容服務。

2.2.2 蝸牛睡眠和小睡眠所提供的不同服務

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所服務的用戶場景的不同,小睡眠的服務場景聚焦在“降噪”這個場景,無論是白噪音、還是起床鈴聲入睡鈴聲、明星哄睡等,突出白噪音的降噪效果,以及滿足不同場景白噪音的使用,比如圖書館、比如午休等;而蝸牛睡眠則重點在“睡”這個場景,一個特別明顯的設計就是有一個曬“夢話”的功能。

2.2.3 在滿足用戶不同使用場景的前提下怎么盈利

毫無疑問除了監(jiān)測睡眠從而提供睡眠修復課程這個功能的盈利方式之外,小睡眠另外一個主要贏利點就是促使用戶在不同的細分使用場景可以更多可能的付費購買部分VIP才能享受的白噪音,從而促進會員轉化;而蝸牛睡眠的思路則是提供“睡”相關的引流轉化,如睡眠工具、睡眠藥品、睡眠食補、智能枕等等。

2.3 結構層

結構層一般指不同功能之間的連接邏輯,以及同一功能不同步驟之間的銜接邏輯。

2.3.1 睡眠類APP核心功能結構分析

經過分析,小胖將核心功能的結構分為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業(yè)務使用主流程+內容分發(fā)和流量機制+商業(yè)邏輯(模式)。

制圖:小胖

業(yè)務使用主流程是以解決問題的路徑進行串聯:(因為大家有睡眠問題,所以)監(jiān)控 → 分析報告(可以得出針對性的問題,或者說病因) → (從而得出)睡眠優(yōu)化建議(包括免費建議和付費建議)。在這個核心邏輯的支撐下,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內容(白噪音為主)進行分發(fā),同時“病友”之間也就有了互相傾訴的動機,從而強化工具產品的社交屬性。最后,在解決用戶的過程中,我們便可以找到贏利點,形成產品的商業(yè)模式。

2.3.2 同一功能的不同步驟的邏輯銜接(舉個核桃)

以社區(qū)發(fā)布內容為例,蝸牛睡眠的路徑是:“點擊發(fā)布按鈕 → 選擇文本or圖片or夢話(語音)→發(fā)布”,而小睡眠的邏輯則是:“點擊發(fā)布按鈕(同時默認一個音頻)→ 填寫文本→ 發(fā)布”。

通過發(fā)送路徑的不同設置,就可以看到兩個產品在社區(qū)的設計理念上截然不同,蝸牛睡眠擴散,而小睡眠聚焦而克制。至于好壞,擴散可能找到一些產品設計者不曾想到的場景說不定有個爆發(fā)點;而克制則是可以保持社區(qū)盡量的純粹性,但是也限制了內容的范圍。

2.4 框架層

框架層為了便于理解,我覺著直接上腦圖就可以了,就是方便用戶怎么更快地找到想要的功能。

小睡眠

蝸牛睡眠

2.5 表現層

表現層重在UI層面的設計,是一眼望過去就可以見到的東西,是第一印象,也是品牌在用戶心中形成感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5.1 首頁設計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發(fā)生了:首先通過首頁對比,我們可以給出這樣的判斷,蝸牛睡眠更加聚焦在“社區(qū)”和“話題”的建設,但是場景范圍更加寬泛,用戶更加普適性,因此交互體驗通俗、簡單、易用。

而小睡眠自帶一股清新氣息,將核心功能當中羅列,核心業(yè)務模塊又緊隨其后,采用長頁面不斷下拉的交互,對于業(yè)務的展示也是非常滴方便。美中不足的是,小睡眠的許多交互并不是那么好用,客觀來講,這些交互可能在操作上是炫酷的,但是學習成本相對較大。

2.5.2 “話題”交互設計

小睡眠將白噪音3和1的核心路徑一直死抓不放,更加聚焦“內容”。相對于蝸牛睡眠內容的純UGC,從長遠來看小睡眠的半UGC一定會走更長遠,無論是從內容監(jiān)管,還是內容最終的溢價來講。

第三部分:總結

3.1 用戶需求回顧

主要滿足用戶在睡覺、短暫性休息、隔離噪音的場景下的幾個核心需要:監(jiān)控睡眠狀況、提供睡眠優(yōu)化方案、隔離噪音、社區(qū)傾訴等。

講一點需求中疑慮或者不解的地方,社區(qū)中有一些搞笑的話題,個人理解雖然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用戶的睡眠壓力,但是想看娛樂節(jié)目感覺不需要來這個頻道鴨,或許專注一些會更好。

3.2 綜合優(yōu)化建議(針對產品行業(yè))

除了白噪音的內容之外,睡眠問題最終會歸為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的一種,許多人由于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所帶來的壓力,從而導致失眠、精神脆弱等問題,雖然近年來大家對這類問題的認知度提高了許多,但是行業(yè)中江湖騙子也并不少見(具體可以自行查找知乎上此類問題的解答)。

因此,針對睡眠類APP在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的時候,解決方案的專業(yè)度需要得到必要的保證,例如邀請心理行業(yè)專家、睡眠行業(yè)專家、科研院所等參與。

另外,由于心理問題可能是非常個性化、千人千面的,因此,“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的邊界范圍怎么定義,也至關重要。

關于盈利方面,小胖認為所有產品的盈利點一定是要建立在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因此如果對比這兩款產品而言,盡管蝸牛睡眠看起來在電商方面的設計和投入更大一些,但是我仍然看好小睡眠在康復課程和內容的鏈條上深挖,先解決核心問題,再進行擴展。

產業(yè)相關性方面,除了剛剛說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包括心理測試外,愛情測試、運勢測試也是具備一定相關性的潛在盈利點,雖然避免不了用戶急病亂投醫(yī)的嫌疑。

3.3 針對性建議(針對具體產品 APP)——吐槽時刻

如果使用過類似產品的同學有一個擺在眼前的痛點一定會知道,就是這個東西晚上開啟之后真得很耗電,小胖親測,如果手機打開這兩個早晨起床基本上還剩1%的電量,因此如果要使用這類產品的話,是要整夜手機進行插電的(嗯,額……)。所以,這個問題先給解決下?

(1)愛豆哄睡

先不談到底聽一下愛豆的聲音是不是就可以輕松入睡、解決失眠困擾,就兩個APP所列舉的明星愛豆來講,有很多恕我眼拙,沒見過、不認識,是要讓用戶非得愛上一個愛豆的意思么?當然這里存在新藝人的宣傳利益也未可知。

(2)會員權限設計

蝸牛會員的權限設計一塌糊涂,簡直就是上個10年會員設計產品,雖然羅列了很多,但是真的看不到有什么誘惑點;反觀小睡眠雖然所列舉的會員權益并不多,但是由于產品設計相對聚焦,用戶更容易理解會員的權益價值。

(3)會員價格設計

兩個的會員價格設計不說價格大小,但都是采用的連續(xù)包月方式,可謂是非常滴流氓了,你總歸給用戶一個選擇的機會鴨,我就想包一個月,不行么?不行么?不行么?(重要的事情說30遍?。?/p>

嗯,本期的文章就到這里了,尤其是各位喜愛“熬夜蹦迪”的小伙伴不妨花5分鐘看一下,睡眠這個大件事。

引用:

1.http://www.199it.com/archives/850229.html

2.http://bbs.paidai.com/topic/1738719

3.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2181-1-1.html

4.https://www.sohu.com/a/63910898_112928

5.http://www.199it.com/archives/813535.html

6.http://www.bosidata.com/news/831984EGUE.html

#專欄作家#

FatBoy,微信公眾號:夜來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做了幾年產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們去年開始投入睡眠經濟。從幾個助眠APP的投資人那了解下來,數據都未達到預期?,F在也在研究怎么開發(fā)失眠解決方案。有機會交流交流

    回復
    1. punkboy v-x

      回復
  2. 分析的很棒

    回復
    1. 謝謝你

      回復
  3. 看到這句:關注睡眠問題的用戶跟調研報告也基本一致,年齡范圍在20-39歲這個范圍內,其中20-29歲的TGI更高;而關于性別問題上,女生略微高于男生(或許是妹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
    或許是妹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這種結論也不知道你是怎么能寫出來的。那心理咨詢師女性比例也更高,你覺得心理咨詢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嗎?

    來自廣東 回復
    1. 這里少了一張圖,女生的TGI是高一些,也就是女性的相關性更高,因此這里猜測跟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相關,這個數據源基于百度統(tǒng)計全網公開數據。反而,你舉例心理咨詢師,跟TGI有啥關系么。。。。

      來自廣東 回復
  4. 戰(zhàn)略層公司想通過這個產品獲取什么感覺沒寫清楚

    來自四川 回復
    1. 用戶(解決用戶的睡眠問題)和錢。我這里只講了“錢”。。?!谏虡I(yè)化運作方面,由于具體數據無法得知,但是從功能來看蝸牛睡眠的商業(yè)化程度遠高于小睡眠,具體表現為:雖然兩者都有會員、電商和廣告這三大塊商業(yè)化重地,但是通過對比可以看到蝸牛睡眠在電商方面的深耕要遠比小睡眠豐富,另外蝸牛睡眠還有“錢包”和“分銷”的工具,跟“錢”的關聯度都非常大。當然,小睡眠在會員運作上有“睡貝”充值,其對于內容的售賣來講相對靈活。

      來自廣東 回復
    2. 除了能獲取錢,還是獲取什么,之前滴滴才開始也是為了解決大家出行問題,緩解交通擁堵,也許創(chuàng)業(yè)者當初的想法確實是這樣,但是想做到這些就需要資本,而資本是逐利的,他們不會把錢給你去完成你的情懷,最后還是為了錢。只是故事不要講的這么直白。

      來自湖北 回復
专题
35421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内容运营的正确姿势,你都能在这里找到!
专题
18589人已学习15篇文章
表单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个信息录入工具。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表单设计指南。
专题
33728人已学习17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你真的懂什么是敏捷开发吗?
专题
5521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据说70%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沟通能力对产品经理太太太重要了。
专题
1428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无论是对于需求的挖掘,还是对于产品的设计迭代,用户访谈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