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手機最后1%的電這么耐用?
我們平時用手機時,基本上用到20%以下的電量就開始找充電器充電了,實際上,即使是1%的電量,也能用很久。這篇文章,作者就道出了其中原因。
大家應該都有經驗,當手機電量還剩1%的時候,會比平時更耐用,甚至能超過平時幾倍的使用量。
這里面包含了2層因素:
1、心理因素:用戶在缺電狀態(tài)下緊張程度加劇導致1%的電量在心理感知上更耐用
2、電量的顯示本身是可以做一些策略設計的,這可以大大的提升用戶體驗
一、電量的評估從未準確過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電量顯示的原理:手機電池的內部有一個電量計,電量計就是用來監(jiān)測電池,計算電量的。電量計獲取到當前電池的電壓、電流和溫度信息,然后通過對電池建模來計算輸出信息。 但是這些信息都是非靜態(tài)的,再加上電池還有自放電的情況,所以對電量的評估一直做不到非常精確。
所以大部分廠商都會做保守的顯示策略,比如:
- 在電池檢測到電量100%的時候,此時真實的電量可能是98%或者是102%,所以為了讓電量可以真實的被沖到100%,廠商通常會顯示98% 或者 96%,讓用戶沖更長的時間就更可能消除電量計的誤差。
- 在電池檢測到電量還剩5%甚至更多的時候,就顯示1%,提前給予用戶缺電的心理建設,防止發(fā)生關機情況。
雖然電量的顯示是硬件的結果導向,但是對于1%更耐用這個話題本身也是具有價值的。
因為當電量為1%的時候是單位度量,用戶在電量為1%的時候會下意識的強化這段的記憶,并且自行想象滿電時候的使用時長。假如電量為1%的時候手機依然可以使用20分鐘,那么用戶就會想象手機滿電的時候就可以持續(xù)使用100個20分鐘。這對于手機續(xù)航的印象是極大的提升,同時也幫助了建立品牌好感。所以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1%絕對是一個明智的設計。
二、好的設計一定是不打擾用戶的
像電量顯示這種,我成為潤物細無聲似的提升用戶體驗,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不打擾用戶,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不錯的產品或者用戶體驗設計案例都是以不打擾用戶為前提的。
- Apple的鍵盤會在你打字的時候預測下一個字符,然后提升該字符的點擊熱區(qū)。比如當我輸入L O V 之后,鍵盤就會自動提升E 按鍵的點擊熱區(qū),這樣可以最小化的輸入錯誤。
- Macbook,強制關機要求用戶長按電源鍵10秒,其實用戶只需要按住電源鍵大概5-6秒,機器就會觸發(fā)黑屏關機,這個案例也非常經典,先給予10秒的概念,然后實際操作只需要一半的時間,突破預期,可以優(yōu)化一下用戶面對死機卡頓時候的焦慮感
- google的reCAPTCHA驗證方式,你是否會很奇怪明明讓我驗證,卻只需要點擊一下即可,其實google在你點擊的時候就是征求了你的同意,然后會校驗你的用戶數據、調取你的瀏覽器記錄,甚至分析你點擊之前的鼠標軌跡來判斷你并非一個程序腳本。這種方式大大的減少了用戶在驗證時候的痛苦,讓驗證環(huán)節(jié)靜默。
三、總結
關于上述案例,背后隱藏著一個經典的定律:復雜度守恒定律
“每個應用程序都有著固有的、不可消除、不可復制的復雜性,唯一的問題是,這個復雜性是由誰來承擔”
由Larry Tesler 于1984年提出,上述案例也可以理解為:
- 1%電量顯示:減少了因為電量計探測不準導致的缺電關機帶來的復雜
- iOS的輸出預測:減少了用戶因為誤點打錯字,刪除字符的復雜
- 長按關機的實際時間更短:也是為了減少用戶沒有達到關機時間前就松開手指,引發(fā)復雜
- Google的reCAPTCHA:減少了Google對惡意腳本驗證機制的復雜
所謂的產品設計或者用戶體驗設計,本質上都在減少用戶使用產品的復雜性,盡量隱藏枯燥的程序難題,從而不讓復雜性打擾用戶,把最直觀可理解的呈現給用戶。
本文由@Kushim‘s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時候電量百分之一關機,再開機還能再用很久,神奇的嘞。
這手機最后1%的電也太能撐了,感覺比我熬夜復習的耐力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