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們如何應對職場窘境?
在遇到職場窘境時,產品經理要如何做好應對?站在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上,這個時候職場人是應該繼續(xù)“茍”著,還是選擇離職?這篇文章里,作者結合幾個職場人的實際困境,梳理了三個應對步驟,一起來看看,或許可以幫你更好地采取行動。
春節(jié)到了,除了春節(jié)放假的喜訊令每個打工人無心工作之外,身處職場之中的我們,也會經歷來自公司的各種管理手段,越接近年末,各團隊都開始盤點本年業(yè)務的總體進度,有幾個小伙伴都遇到各自的問題,來跟我聊,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做一些個人視角的思考與分析。
事件1:小A在大廠工作4年多,雖然自己所處的業(yè)務領域比較核心,但大團隊的領導爭權奪利,3年內更換過2波人,這次重新更換的新任領導上來,帶了不少嫡系,趕上年終述職答辯,小伙伴A不出意料的沒有摘得桂冠,也沒有拿到任何組織的獎勵,她的困境在于如此不公的形勢下,自己還有可以爭取的機會嗎?
事件2:小B工作2年23年跳槽到大廠,新人入職6個月算蜜月期,整體感覺都不錯。時間到了24年1月月度總結會上,從大老板到小老板對于分給她的業(yè)務沒辦法對齊,包括這個項目的目標預期、相關資源投入、對于她個人的業(yè)績產出,但會上表達出來的火力主要朝她,感覺從她的視角很難把自己手里的事情說明白,講清楚。
她的困境在于事情都是不我自己要主動發(fā)起的,在推進過程中沒有任何資源,但老板之間對不齊造成她所從事的方向持續(xù)變化,這是不是我太不抗事兒了?太不會講“故事”了?
事件3:小C2年前從海外留學回來就入職大廠,23年剛從A部門轉崗到B部門,工作經驗不足,但分配給到的工作任務很重要,老板也沒嫌棄,親手帶著一起做。但由于決策力不足,幾乎每件事都要老板出手,小C為了表達自己的進度,每天起早貪黑投入大部分精力在工作中,但時間長了,不由得心生懷疑,覺得自己對業(yè)務理解不夠清晰,同時也面臨答不好來自老板的“教導”。
她的困境在于,如何才能自己獨立決策,減少對老板的依賴?
以上三個朋友都各自有各自的苦惱,充分說明職場大環(huán)境下給到每個打工人的發(fā)展空間并不輕松。如果從個人發(fā)展的視角,該離職還是繼續(xù)在崗位上茍著?離職就一定能夠確保新的環(huán)境就是自己想要的嗎?這些問題其實大部分職場人士都會遇到,當我們因為一些無法調整的“卡點”讓我們持續(xù)“難受”的時候,要學會做以下幾件事。
首先,嘗試讓自己從情緒中解離
看到這個命題,很多身陷其中的朋友會第一時間反駁我,打工人都已經這么難了,難道就不應該有點情緒嗎?這里說的從情緒中解離,不是不要有情緒,而是知道我有了情緒,把感覺到的部分回歸身體,充分理解當下自己的狀態(tài)。
那怎么做呢?可以嘗試記錄此刻,當事件發(fā)生時,有哪些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感受,你現在回想你身體的感覺是怎么樣的,然后留意覺察當下的呼吸狀態(tài),保持5~6個呼吸(可能注意力會游走,沒關系再回到呼吸即可),這時候再次感受身體的感覺。
說點實際的事情,很多職場同學當面臨領導層施壓,往往會錯亂方向,滿腦袋全是吐槽自己德不配位、質疑自己、內耗“下一個裁員的會不會是我”的想法,但仔細一想,這樣的想法對于我們解決當前的困境真的有幫助嗎?如果裁員名單已經有我們,我們再思考也沒有辦法解決,如果沒有,真的是自我消耗而無所成長。
其實ABC三個人給我的反饋,A的leader剛剛才來,從業(yè)務視角來說非常不熟悉,因此從leader視角天然給出的判斷不夠客觀,項目難點在哪、問題出在什么地方都是沒有清晰的理解基礎上做出的決策,A完全沒必要拿這份評價自我PUA,懷疑晉升一步的機會。
B的業(yè)務leader也是從另外一個公司空降過來之前只是普通一線工作者,從帶人的視角上沒有任何經驗,跨行業(yè)+領導力剛剛開始學習,在這樣的業(yè)務領導手下干活還要把他給的判斷當做自己是否好與壞的重要評價項目,B可以通過這樣的辦法好好想想,這樣做對自己的意義是什么。
C的情況稍微好點,業(yè)務leader已經是身經百戰(zhàn)從一線升上來的,習慣性的會幫她做決策,且人好善于擔責,她需要的只是盡快熟悉業(yè)務,充分利用領導給的機會,迅速掌握如何輸出有價值的產出,多學多問就不會出錯。相反,在這種無任何人給她壓力的情況下,如果持續(xù)PUA自己,反而會讓領導不信任她,后續(xù)給予她的成長空間會受限
上面舉例子說明的個人情況,只為了讓旁觀者看清楚,情緒在困難面前會阻礙我們的判斷,我們需要從當下的情緒中抽離自己,客觀認知、理解事件本身給自己的影響,并做出調整,同時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也可以為后續(xù)理解他人的需求打開思路。
其次,認清自己的需要與他人的需要
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工作究竟出啥問題了?在現在的工作環(huán)境中,能跟我們在一個環(huán)境下一起生存的人,從能力、學識、經驗來說都不會斷層,因此這里的探討排除了雞同鴨講造成的問題狀態(tài)。
假設我們彼此溝通交流的事件大家都是有一定“共識”,但還是存在了認知差異,那就說明,在達成“共識”或者懷抱“共識”共建目標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如何拆解?下面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
我需要什么,現在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獲得我的需要,我依賴誰,這是不是他的需要?他需要什么?本質要達成什么目的?如何才能把我的需要與他的需要變成我們共同的需要?
最后,做好當下的分內之事
職場上,說難的時候特別難,工作本身難度不算難事兒,困難點在于怎么把握自己需求跟他人需求之間尋求妥協(xié),做好份內的事情不在于輸出有多扎實,雖然這是重要的一方面。在他人的關注下,給的不多不少最好,學會把握度,給合作方留有余地。
如何保證輸出質量?
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論,強烈建議職場3-5年的人可以每周做工作復盤,跳出自己的視角,從客觀的事件上分析當時自己的想法、決策、輸出分別是什么,同時如果在溝通方面需要提升的,建議重新review自己在會議中的表達、私信或群聊的表達,從基本修煉到外在的表達都要時刻注意。
怎么平衡好與他人的互動?互動包括兩部分:表達、聆聽。
表達:
溝通過程中關注他人的反應與情緒狀態(tài),明確自己需要什么的前提下,輸出留出空間感。如果對他人有訴求,最好說明為什么提需求,需求對他人來說直接影響有哪些,對業(yè)務影響重點是什么。找好共識的基礎上溝通。
聆聽:
學會在溝通中在從他人視角思考問題,使用的話語對方是否容易理解,對方提問的需求背后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對方發(fā)聲站位需要獲得哪些東西?事件信息?情緒價值?
以上是面臨職場窘境我們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期待大家利用春節(jié)期間好好盤點梳理自己的預期,來年做個完全不同的我,如果在我的需求跟資源需求完全對不齊的情況下,也為自己準備好接下來進一步的行動。
專欄作家
藍蓮花zx,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內容策略、內容后臺、內容標簽、賬號策略等領域,喜歡閱讀,希望做個有趣的人。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