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被裁員的那一個?
最近裁員畢業(yè)的同學越來越多,有人希望被裁可以拿補償,也有人不希望畢業(yè)畢竟工作不好找。如果是不想被畢業(yè)的同學,可以學習下這篇文章的方法,避免自己被裁員。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企業(yè)日子自然好過不到哪里去。
公司業(yè)績不行,裁員、降薪、福利縮水,這些事兒就像是一連串的鞭炮,炸得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都琢磨著:下一個被“炒”的會不會是自己?。?/p>
今天,我試著來寫一寫,一個優(yōu)秀的員工身上具體的特質。也是反向告訴你,要想避免自己被公司淘汰,就得往這些方向上去提升個人的不可替代性。
一、創(chuàng)造“增量價值”
我們身處職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被動接受任務,等著領導安排,要不就是被其他部門的同事催著交差。
哪天沒人給安排點活兒,瞬間就不知道該干些什么。
要是長時間沒啥大事兒干,心里就開始嘀咕了:是不是這兒不適合我???這崗位我是不是搞不定啊?領導是不是對我有啥看法?。恳灰紤]換個地兒發(fā)展?。?/p>
從企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講,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都是突然踩中了一個風口,使勁往上飛一段,然后風口停了,就猛的往下掉。
既然企業(yè)的發(fā)展是螺旋上升/下降的模式,我們的工作也會是上下波動的狀態(tài),有時候事情多的忙不過來,有時候事情少到閑的發(fā)慌。
作為產品經理還算好,一般都會有比較強的自驅力。當一個產品走完了生命周期,就會開始尋找下一個新產品機會。
這也是為什么產品經理在企業(yè)內部的重要性的原因,因為產品經理有可能給公司帶來“增量價值”。
不過,再暢銷的產品也會有賣不動的一天,再好的客戶資源也會出現(xiàn)裂縫的一天。
所以,企業(yè)只有不斷的去嘗試新的東西,不斷的去尋找新的增長源,才能夠確保自身處于一個不斷向上發(fā)展的曲線中。
很多老板心里都門兒清,一旦發(fā)展曲線掉頭向下,要想觸底反彈,會是非常的艱難。
所以啊,咱們要想在公司里混得風生水起,就得幫企業(yè)不斷找新的增長點。
不要狹義的理解為,增長就是找新產品,其實,企業(yè)的增長包含很多的方面,只要是能夠帶來新的變化的事物都可以嘗試。
簡單來說,企業(yè)和人一樣,也是需要不斷的折騰,折騰多了,新的增長方向可能就冒出來了。
站在個人的角度,你可以為企業(yè)從下面三個方向去創(chuàng)造“增量”,帶來“增長”。
1、產品“增量”
產品增量這個不能局限于就是去找新產品,產品的范圍可以擴大一點,只要是能夠給客戶帶來價值的事項都可以。關鍵是能夠瞅準客戶的需求。
比如,客戶希望我們提供數(shù)據(jù)整理的服務,這算不算是一個“產品”呢?
當然算啦!這服務可是實打實地給客戶解決問題,帶來價值的。
所以,尋找產品“增量”,本質就是獲取到客戶的需求,任何一種客戶的需求都有可能演變成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你現(xiàn)在手頭上沒啥活兒干,那就趕緊去找客戶聊聊吧。
做做需求調研,做做售后回訪,跟客戶聊聊咱們公司的產品用得怎么樣,或者幫客戶解決個啥問題。這樣不僅能跟客戶拉近關系,還能收集到寶貴的客戶需求。
從客戶那里收集到的需求,也有可能用于完善當前的產品功能,這也算是一種產品“增量”,可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當然,當你收集到的客戶需求持續(xù)的累積,就有可能在你自己的腦子里面碰撞出各種新的產品想法。
比如,之前我們有一個輔助客戶業(yè)務辦理的系統(tǒng),因為了解到客戶有外出辦理業(yè)務的需求,加上我們正好在別的產品上找了一款硬件設備。
于是,一個新產品的思路就蹦出來了,最后我們推出了一款移動一體機裝備,為該產品線迎來了一大波銷量。
2、工具“增量”
有人說,我工作壓根兒就接觸不到客戶,整天就坐在辦公室里搞部門協(xié)調,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找不到“增量”的事兒了呢?
肯定不是,其實就內部工作來講,大家都會有一種慣性,導致很多工作的流程、規(guī)則和制度越來越臃腫,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家的工作效率。
只要你肯用心去觀察,遇到問題可以多一層分析和思考,就一定可以找出各種不合理的流程,并給出合理化的建議。
那建議怎么落地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工具??!工具是提升效率最好的抓手。
比如說啊,以前大家多人協(xié)同寫材料的時候,文檔傳來傳去的,跟接力賽似的。后來有了飛書文檔,這協(xié)同效率嗖的一下就上去了,大家直接在一份文檔上共同編輯,方便得不得了!
再比如,差旅費用的報銷,這一直是一個讓我頭腦的事情。需要打印各種發(fā)票,做費用支出明顯表,然后一張張發(fā)票貼的整整齊齊,經常一個上午的時間都用來做報銷的事項。
后來呢,我發(fā)現(xiàn)已經有智能化的費用報銷軟件了,于是就趕緊推薦給公司,讓他們付費采購?,F(xiàn)在啊,大家出差填寫報銷,在手機上操作幾下,幾分鐘就能搞定!
3、信息“增量”
如果你既沒有機會接觸到客戶,也發(fā)現(xiàn)不了公司內部流程上的問題,找不到能夠提升效率的工具。
那也別急,還有一種輕松帶來“增量”的方式,就是把你腦子里的信息共享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攢了不少經驗教訓。但如果這些信息都只留存在你的腦子里,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我們說經濟要發(fā)展,得讓人、資金和資源都流動起來。同樣的道理,企業(yè)要增長,也需要讓信息流動起來才行。
你知道的可能正是別人需要的,你不知道的可能別人正好知道。只要信息在內部能夠流動起來,就能夠提升大家的認知水平。
這種信息增量,有利于幫助大家避開工作上的“坑”,找到問題的答案,還能讓你更好地理解其他崗位的工作,提升跟別人的協(xié)同效率。
也就是說,分享出來你的工作經驗,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增量”的方式。這可是最容易做的“增量”方式了,但偏偏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
能提供增量價值的人,個人價值才會大,不管到任何組織里,他都具備不可替代性,他的薪水,對應他的價值,自然就比一般人高。
怎么樣讓自己也能夠去提供“增量”的價值呢?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改變心態(tài)。
打工者心態(tài)永遠都是把事情做得剛好,標準是不出錯。而創(chuàng)業(yè)者心態(tài),則是把事情做得超出預期,標準是追求更好。
當你不是為了完成領導的要求而去工作,而是想著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增量”價值的時候,你對待一份工作任務的心態(tài)就會發(fā)生變化。
不再只是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而是會去思考,如何在成本、效率、體驗等方面尋求突破,嘗試用新思想、新方法、新工具,把事情的結果做的超預期,即完成了事項本身,又帶來了產品、工具或信息上的增量。
二、把事做成
有人問了,是不是只要我能整出點“增量”價值,就能穩(wěn)坐釣魚臺,不用擔心被炒魷魚了呢?
不對,這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做好本職的工作。
那怎么判斷本職工作做得溜不溜呢?
簡單說,就是交給你做的事情都可以做成。
比如,你是一個產品經理,老板交給你一個新產品,讓你去調研調研,然后整份調研報告出來,看看這產品有沒有搞頭。
你要是就隨便在網上扒拉點資料,再加點自己的猜想,就斷定這產品沒戲。結果呢,競爭對手嗖的一下就把這產品給推出來了,那你這就算是事兒沒辦成啊。
而你要是基于各種數(shù)據(jù)分析,找客戶溝通交流,找銷售了解市場,找競品做分析研究,再基于匯總的各種信息,做出一個初步的判斷,產品可能有機會,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建議可以先小范圍進行嘗試,做出最小可能性產品做市場驗證。
接著呢,你就開始畫產品演示版,讓銷售幫你找試點客戶,跟客戶一起打磨打磨,最后再正式推出1.0版本。這么一來,這產品可能就真的成了!
這就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任何一個產品,沒有絕對的有戲或沒戲,只是機會大小而已。
而且啊,在初期信息和數(shù)據(jù)不足的情況下,誰也別想一拍腦袋就做出準確判斷。做事嘛,還是得遵循做產品的基本邏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所以啊,當一個新產品砸到你頭上的時候,你是全力以赴、盡力而為還是應付了事,那結果可是大不一樣的哦!
有些人,早就習慣了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一開始做這個事兒的時候,就先找出各種做不成的困難來,然后再去實踐一下,證明自己最初提到的那些問題、困難和風險果然都是存在的。
最后呢,還得跟你說:“我早就跟你說了這個事兒做不成吧,你非不信!你看吧,果然有這些問題吧,還讓我白費了力氣!”
為什么有過創(chuàng)業(yè)經歷的人,在企業(yè)上班更容易受到老板的青睞,原因無他,這個人的個人戰(zhàn)斗力更強。
什么是個人戰(zhàn)斗力,就是戰(zhàn)勝問題和困難的能力。
有過創(chuàng)業(yè)經歷的人都知道,你去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個時候,你沒有辦法再去找一個人傾訴或報告說,這事情做不成,我不承擔責任,不要怪我。你只能是硬著頭皮,想盡各種辦法把問題解決。
當你試著努力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嘗試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時候,有些問題最后還真就被解決了,并且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隨著做成事項的增多,個人自信心也隨之增強,“把事做成”的能力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
為什么投資人都喜歡投資那些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更是青睞那些有成功經驗的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因為他們證明過自己有創(chuàng)造價值增量的能力,他們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更大。
為什么有的人在選工作時,傾向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因為創(chuàng)業(yè)公司能實現(xiàn)他們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更大。
三、增加“可能性”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你要相信,你在任何一個企業(yè),從事任何一份工作,都是暫時的,早晚會有散場的一天。就算你不離開公司,公司也不裁掉你,最終,公司和你也會被時代的洪流給沖散。
企業(yè)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周期性的產物,趕上好時候,吃到市場紅利,猛的增長一波,嗖嗖地往上漲,你跟著也干勁十足,能力和錢包都跟著鼓起來。但既然是紅利,就會有消失的一天,這一天早晚都會到來。
所以啊,要“未雨綢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簡單來說,就是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多出去走走看看,嘗試點新東西,探索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你可以是一個產品經理,也可以是一個“滴滴司機”,還可以是一個網站編輯,更可以是一個自媒體博主。
那些厲害的人,你看到的是他們平時工作挺輕松,按時下班。但你看不到的是,他們在利用額外的時間為自己創(chuàng)造各種“可能性”。
在工作之余,讓自己具備主業(yè)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能的人,也讓自己具備了這種“可能性”。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體現(xiàn)在每天的時間利用和安排上。
試問一下:每天下班回家到睡覺前到這段時間你主要是干什么?
有人可能在刷短視頻或者看電影、打游戲。想著已經上了一天的班,就應該犒勞一下自己,放松一下,娛樂一番。
而這段被你用來放松娛樂的時間,同樣被另一群人,拿來看書、寫作、學習、分享,他們都在想盡辦法,利用時間來提升自己的眼界、能力和認知。
為什么很多人會忽視掉這樣的努力呢?
原因嘛,很簡單,因為這種投入和付出,短時間內就像石沉大海,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咱們大多數(shù)人做事,都講究個“現(xiàn)買現(xiàn)賣”,得有明確的回報才肯動手。
要看到自己瘦下來真的有變好看了,才會去節(jié)食和運動。要確定年終獎會發(fā)的更多,才會想要加班去增加績效。
但實際上,我們都預見不到未來,也沒有人可以給到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你能做的就是相信未來,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相信未來一定會有一個機會在等著你。
就算最后沒有一個機會,這些時間對于你也不算是浪費,只要你用來做提升自己的事情,終將會在一些事情上收獲更好的結果。
其實,很多人都忽視了“重復”的力量,哪怕每天多花1個小時時間用來提升自己,一周就相當于比別人多工作一天,一年就多了1個多月的有效時間。
這些時間累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有一天,發(fā)生質變。當真正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才能夠抓得住。
以我自己為例,在工作之余寫方法論,已經持續(xù)了三年的時間,寫了70多萬字,回頭過來看,會有一種難掩興奮的成就感:哇,居然已經寫了這么多字。
一開始,我會覺得寫作確實很浪費時間,寫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要花10來個小時,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寫完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少改變,第二天該上班還是上班。后面,慢慢寫多了,寫作的速度就快起來了,寫起來也更加輕松了。
再后來,對外去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漸漸的積累了一些粉絲,增加了一些朋友,這就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未來,我是不是可以出書、可以上課,可以做知識博主?
還有啊,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當你投入時間去做更多提升自己的事情時,你會更加珍惜時間。在工作上呢,也會變得更專注、更投入。因為你想通過提高工作效率來節(jié)約出更多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當你能力增強了,具備更多的技能,其實也就不害怕被公司裁員了。
裁員,只是讓你對未來感到恐懼的一種“危機”,人生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被裁”,我們只能是勇敢的去面對,積極的去準備,努力的去提升,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可塑性更強,可能性更多,才是唯一的正解。
作者:武林,公眾號:肖武林
本文由@武林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都是沒用的廢話,裁員很多時候跟你的能力沒關系,主要是因為供求關系改變而已。
解決辦法是從一開始就盡量不打工,而是選擇走自己創(chuàng)業(yè)路線。
你這更是廢話,遠離房堵毒+創(chuà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