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拒絕殺熟的年輕人決定硬剛算法

2 評論 2456 瀏覽 9 收藏 9 分鐘

“年輕人反殺熟,算法博弈開啟?!?在大數據時代,殺熟現(xiàn)象引發(fā)關注。年輕人不甘被算法 “算計”,他們如何反擊?這場博弈又將走向何方?

萬萬沒想到,人類和算法的第一場戰(zhàn)爭就這樣開始了。

沒有電影里的炮火連天,更沒有小說里的碳基生命存亡時刻。

這場發(fā)生在你我身邊的人機大戰(zhàn),主題竟然是“殺熟與反殺熟”。

據IT之家報道,為了對抗大數據抓取個人消費信息后的差異化定價策略,這屆年輕人正在通過反復發(fā)送“太貴了,買不起”等內容污染算法的判定信源,直至把自己在對方眼里的角色畫像從“年輕有為的多金人士”手動調節(jié)到“關注性價比的省錢青年”為止。

一、拒絕殺熟的年輕人決定硬剛算法

你被大數據殺過熟嗎?

12月15日,話題“年輕人開始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登上微博熱搜榜;截止到12月16日,該內容閱讀量已高達6357.5萬,引發(fā)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報道指出,曾有年輕人表示自己為了省錢,反復向出行平臺發(fā)送“太貴了”“不去了”“買不起”等內容,直至把自己在平臺眼中的用戶畫像從“想要跨國旅行的多金青年”手動調節(jié)到了“出行欲望取決于機票價格的拮據人士”為止,順利把原價超4000元的機票價格打到了1900元檔。

“第一次搜機票,直飛最便宜的也要 4309 元,我就反復評論‘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后來,航班價格變成了 1903 元。”在文章中,該用戶如此說道。

有趣的是,時下年輕人反攻大數據的招數除了有重復發(fā)送特定信息去污染大數據判定的“機票法”“聊天法”以外,還有使用馬甲信息搭配胡亂點贊的“身份定制法”。

像是年初在各社交平臺上名噪一時的“momo大軍”,這些年輕人最初換上統(tǒng)一馬甲的本意不過是隱匿自己的真實信息,實現(xiàn)網絡身份和顯示身份徹底隔離。

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這些頂著馬甲的年輕人又開始為不同領域的內容點贊、留言,試圖通過主動接觸多元信息流的方式,擾亂算法對個人喜好、個人行為的追蹤與判斷。

換句話來說,目前網上的momo大軍已經不再滿足于向“人類”隱藏身份,他們正通過“胡亂點贊留言”的方式干擾系統(tǒng)的推薦模式,主打的就是一個“連算法也別想看透我”。

二、藏在殺熟攻防戰(zhàn)里的羊毛青年

大數據殺熟的本質是什么?

說到底就是先抓取我們的聊天記錄、使用習慣、消費能力等信息,再將不同品牌方的廣告內容精準推送到我們面前或是替商品精準定價。如此以來,品牌方不僅能賺得盆滿缽滿,身為中間人的大數據服務提供方也能拿到不少好處。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當上述二者聯(lián)動上演“殺熟”劇本的時候,用戶原本的使用體驗、利益也將隨之受到影響。而隨著用戶忍受閾值的臨近,一場以“殺熟”和“反殺熟”為主題的戰(zhàn)爭也將正式打響。

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當年輕人發(fā)現(xiàn)大數據區(qū)別對待回歸用戶、正常用戶、新用戶的時候,虛擬號碼、卸載重裝等手段也就此成為了他們的反擊利器。

據長城網報道,山西的小麗曾發(fā)現(xiàn)網購電影票的價格約為30-50元/張,但個別平臺的新用戶優(yōu)惠力度極大,領完新人禮包只需要10幾元就能看一場電影。

雖然平臺規(guī)定每個手機號只能參與一次新人優(yōu)惠活動,但小麗還是靠著“虛擬號碼平臺注冊再棄用”這招反復大薅羊毛,進而在互聯(lián)網上擁有了“永久新客”身份。

除了對新人有特殊關照外,年輕人還發(fā)現(xiàn)許久未用的老賬號同樣會有“回歸特權”。

為了吃到這波福利,有人充分利用了手機的雙卡雙待功能,一口氣注冊了A B兩個賬戶。這樣不僅能體驗兩次新人福利,還能通過交替使用的方式先后獲得平臺提供的“老用戶回歸禮包”。

除此以外,還有人會選擇卸載那些偶爾使用的APP,等到有購物需求的時候再把它下載回來。以此讓平臺給自己打上“潛在流失用戶”的標簽,坐等對方派發(fā)“挽留優(yōu)惠券”。

三、大數據殺熟這場鬧劇該停了

談及“大數據殺熟”這個話題,曾有人就就不同平臺展開了調研。

結果顯示,外賣類平臺上標價22元的糖烤板栗米麻薯,它在結算價格上存在4-22元的波動,其價格差異超過售價的80%;而短視頻/直播平臺上售價79元的電熱水壺,它在結算價格上也存在49-79元的波動,其價格差異接近售價的40%。

哪怕是跟“詩與遠方”高度綁定的在線民宿類平臺,它的結算價格也呈現(xiàn)出了8%的價格差異。

另在消費者調研層面,分別有75.9%、34.9%、24.4%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差異化營銷的“高發(fā)區(qū)”是購物類別、外賣類別、打車類別。另有42.4%的消費者明確表示曾遇到過大數據差異化營銷,僅8.7%的消費者自認為沒有經歷過大數據差異化營銷的洗禮。

面對這種情況,當下的反制措施除網友們自行開發(fā)的各種“反大數據手段”外,新出臺的《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也提到了要禁止利用算法開展“殺熟”活動;禁止利用用戶的年齡、職業(yè)、消費水平等信息,去對相同的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

坦誠地講,回望大數據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大數據本身沒有錯,甚至用大數據參與商業(yè)活動也沒有錯。

只要平臺能在尊重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把平價好貨推薦給追求性價比的人,把奢侈貴品推薦給喜好高消費的人,那么大家都不會有什么意見。

畢竟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喜好就在那里擺著,大數據如此推送屬于投其所好。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行為更像是“做好本職工作”,遠談不上令人厭惡的程度。

但大數據分析了我的購物模型后,然后私自給我打上了“冤大頭”的標簽,再把原價10元的商品偷偷漲價到13元甚至20元賣給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互聯(lián)網產品正邁入“存量時代”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老用戶這種作為“產品立身之本”的存在可不是專門供人背刺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互聯(lián)網那些事】,微信公眾號:【互聯(lián)網那些事】,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數據如此推送屬于投其所好。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行為更像是“做好本職工作”,遠談不上令人厭惡的程度。但大數據分析了我的購物模型后,然后私自給我打上了“冤大頭”的標簽,再把原價10元的商品偷偷漲價到13元甚至20元賣給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 隨著大數據和算法在商業(yè)決策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消費者對個人數據隱私和公平定價的關注也在增加。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