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年輕人討厭接電話?

尋空
7 評論 5066 瀏覽 11 收藏 16 分鐘
🔗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方向:专业线、管理线、项目线和自主创业。管理线是指转向管理岗位,带一个团队..

電話曾是人們溝通的主要方式,但如今,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它卻常常引起焦慮和抗拒。從即時通訊工具的興起到社交方式的演變,年輕人對電話的厭惡已不再是個別現(xiàn)象。這篇文章將探討為什么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接電話,以及這種變化背后的深層原因。

我討厭接電話,這幾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本能反應。

電話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我的心總是咯噔一下,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各種不好的預感。

比如有親戚朋友毫無來由地突然打過電話來,通常不會是什么好事,最好的情況不過是開口借錢。

如果是給你發(fā)微信,你在不想借的時候還有時間想一個拒絕的借口回復對方。但如果是電話,你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在幾秒鐘的時間內(nèi),很難想出拒絕的借口,這會讓你非常難受。

我有一段在字節(jié)工作的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讓我對電話的厭惡達到了極點。

在字節(jié)有兩種電話,一種就是普通的電話,因為字節(jié)都用飛書,打電話過來的一般都是比較緊急的事,尤其是當你正在吃晚飯,或者跟家人在一起休假的時候,一個電話過來,你就會覺得大事不妙,晚上要加班了,或者休假泡湯了。

另一種是加急消息,這是飛書的一個功能,一旦對方發(fā)消息給你加急了,會以電話通知,這時候你的內(nèi)心活動一定是:臥槽,出什么事了?然后整個人處于極度焦慮和緊張之中。

環(huán)顧四周,我發(fā)現(xiàn)這種對電話的厭惡并非個例。許多同齡人寧愿埋頭于一條條消息的回復,也不愿意接聽一通電話,電話帶來的是不悅和壓力。

01 年輕人不打電話了

自從用上了微信一類的即時通信工具,我打電話的頻率越來越少,每個月的通話時間平均不到10分鐘,即使有電話也大部分用微信語音通話解決。

年輕人打電話越來越少,在全球幾乎都如此。

根據(jù)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短信和電話的使用量在逐年下降,而移動數(shù)據(jù)流量的使用量則顯著增加。具體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到2022年,短信和語音通話的使用量減少了約30%。

2023 年 Sky Mobile 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超過四分之一(26%)的 Z 世代年輕人表示他們會主動忽略電話,而 20% 的人覺得接聽電話“很奇怪”。

千禧一代似乎也同樣不愿接聽電話,Open Market 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75% 的千禧一代更喜歡發(fā)消息而不是拿起手機。

澳大利亞電信公司 More Telecom 于 2023 年 5 月進行了一項相關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約 49% 的人表示打電話讓他們感到焦慮,而2/3的人害怕打電話或接聽電話。

歐洲電信提供商 Sky Mobile 于 2023 年 10 月對 1000 名年齡在 18 至 24 歲之間的年輕人進行的另一項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主動忽略電話,而超過一半(57%)的人承認忽略父母的電話。

討厭打電話在社交網(wǎng)絡上獲得了大量用戶的認同。在小紅書上僅#電話焦慮 話題就有超過15萬篇筆記。

TikTok 上有成千上萬個關于這個話題的視頻,標簽包括 #phoneanxiety、#howphoneanxietyfeels 等。

那么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接打電話了?

02 年輕人的全新溝通方式

每一代人都有其獨特的溝通方式,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這些方式也在不斷演變。從1980年代的固定電話,到1990年代的大哥大,再到2000年前后人手一部的諾基亞手機,直至今日的智能手機,通訊工具的變遷映射了社會的發(fā)展和年輕一代的溝通偏好。

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打電話一直都不是他們首選和擅長的溝通方式。

在2000年前后,許多手機套餐提供了短信包月服務,每個月有幾十甚至幾百條短信,年輕人更傾向于通過短信來交流。

這種方式在當時被認為比電話更為含蓄和可控。特別是在戀愛關系中,短信的文字交流能夠讓雙方有更多的思考空間,用詞更加謹慎,表達更加委婉。

微信等通信工具誕生后,事實上它代替的最大工具就是短信。隨著即時通信工具的快速發(fā)展,這種溝通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演變。

微信不僅繼承了短信的文字溝通功能,還提供了電話無法具備的多樣化表達形式,例如表情包、emoji、短視頻等。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表情包和小視頻有時比文字更能傳達情感,也更能讓對方感到親切與接納。

美國最近開始流行一種名為“Pebbling”的風潮。

“Pebbling” 源自企鵝求偶行為,在這種行為中,企鵝通過撿拾并送給配偶小石子來表達愛意。

在現(xiàn)代社交中,“Pebbling” 則指的是通過發(fā)送一些小而貼心的舉動,比如表情包、搞笑圖片或簡短消息,來向?qū)Ψ絺鬟f“我想你”的意思,而無需進行長時間的對話或更多的承諾。

“Pebbling”為人們提供了一種低壓力、富有意義的保持聯(lián)系的方式。

比如,在戀愛關系中,“Pebbling” 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給伴侶發(fā)送一個讓他們發(fā)笑的表情包,或者分享一首讓你想起他們的歌曲。它是一種簡單卻有效的維持關系的方式,不會讓對方感到負擔。

這種方式尤其受到那些對電話交流感到焦慮的人的歡迎。

即時通訊工具所提供的多樣化內(nèi)容,以及其背后的輕松自由的溝通特點,正是這些工具能夠取代電話并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關鍵原因。

03 i人的社交焦慮

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所謂的“i人”,即那些更喜歡獨處或以最低限度的社交互動為主的人群。對于這些人來說,電話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更是一種讓他們倍感焦慮的“壓力源”。

電話焦慮癥,作為一種常見的社交焦慮表現(xiàn)形式,正是由這種對意外社交和不確定性的恐懼所引發(fā)的。

電話焦慮癥的核心問題在于電話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

在書面交流中,人們可以仔細推敲自己的回復,避免尷尬的停頓,并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回應對方。而電話則不同,它要求即時、現(xiàn)場的反應,這種無法預測的互動讓他們感到極大的壓力。

電話溝通像是一場不確定的賭博——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談話的走向。電話中的每一次停頓都更加令人不安,在面對面交流時,你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或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是在思考還是在分心。

但在電話中,這種視覺線索的缺失,使得每一次沉默都變得尤為沉重,特別是對于那些容易焦慮的人來說,這種沉默往往意味著“出問題了”。

04 給你打電話,都不是好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電話往往與緊急或不利的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

我曾在小紅書發(fā)布相關筆記,評論中除了“電話焦慮癥”,說的最多的就是給你打電話的,都不是啥好事。

那些長久不聯(lián)系的人突然打來電話,多半是有事相求——要么是邀請你參加婚禮,要么是直接開口借錢。

而當家人緊急給你打電話時,你往往會感到心跳加速,生怕是出了什么大事。

同樣,在工作場合中,接到同事的電話常常意味著要處理緊急事務,不是需要你加班解決問題,就是已經(jīng)發(fā)生了意外,電話只是來通知你情況。

這種電話往往在緊急情況下出現(xiàn)的特點,逐漸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負面偏見”。負面偏見是指人類天生傾向于對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反應更強烈、記憶更深刻的心理現(xiàn)象。

這種偏見使得我們更容易將電話與不好的消息聯(lián)系在一起。

電話帶來的即時性和不可預見性,使得這種負面偏見在與電話相關的情境中尤為明顯。

每當電話響起,我們的大腦會迅速調(diào)動以往的負面經(jīng)驗,自動假設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這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讓電話逐漸成為了焦慮和壓力的來源。

因此,正是這種負面偏見,導致人們下意識地認為“給你打電話的,都不是啥好事”。

05 隱私侵犯

電話交流的突然性和侵入性是導致人們感到隱私被侵犯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消息提供了一種更為溫和的交流方式。當一條消息發(fā)送過來,接收者可以選擇在合適的時候回復,這種方式給予了人們更多的自由度和控制感。

未回復的消息可能意味著接收者正忙于其他事務,而發(fā)件人通常會尊重這種沉默,給予接收者處理的余地和空間。

然而,電話則完全不同。當你正忙于處理自己的事務,或是與家人享受難得的團聚時,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就像有人突然敲門一樣,直接打斷了你原本的節(jié)奏。

這個時候,你幾乎沒有時間去準備或者考慮,只能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應對電話那頭的問題。這種被迫打斷的感覺,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的私人空間受到了侵占。

電話的這種侵入性不僅打亂了你的計劃,還讓你在不得不處理電話內(nèi)容的同時,感受到一種被打擾的不快。尤其是在處理緊急或棘手問題時,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它要求你立刻將注意力從當前的事情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問題上,這對個人生活來說是極大的干擾。

電話交流的隱私侵犯,還體現(xiàn)在它對個人情緒和狀態(tài)的暴露。

在電話中,人們的聲音和語調(diào)會透露出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而這在文字交流中則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希望保護自己情緒狀態(tài)的人來說,電話交流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

06 推銷廣告太多

今天,短信已經(jīng)淪為垃圾信息和廣告的“垃圾場”,人們在聯(lián)系彼此時幾乎不再使用短信,而是轉(zhuǎn)向了即時通訊工具。然而,電話也正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過去,接到10個電話中可能只有一個是廣告推銷,而現(xiàn)在,10個電話中可能有9個是推銷廣告。

廣告推銷電話的煩人之處在于,它們總是在你最不方便的時候打來——例如,當你專注于工作、撰寫文檔時,突然的推銷電話會直接打斷你的思路,讓你難以重新集中注意力,回到工作狀態(tài)需要額外的時間和精力。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當你在等待一個重要的電話時——比如面試通知或是生意伙伴的確認電話,推銷電話卻不期而至。

當你滿懷期待地接起電話,卻發(fā)現(xiàn)只是無關緊要的推銷內(nèi)容,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會讓你感到極度失望,甚至情緒失控。

此外,推銷電話往往帶有某種隱蔽性,尤其是運營商的電話。他們通常會以“優(yōu)惠”或“免費升級”的名義讓你升級套餐,表面上看似不增加費用,但在體驗期過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話費莫名其妙地增加了,這種情況令人防不勝防。

正因如此,現(xiàn)在很多人接到電話時,如果發(fā)現(xiàn)是推銷電話,往往會毫不猶豫地直接掛斷。電話作為一種溝通工具,正在逐漸失去它原本的作用,變成了一種讓人避之不及的騷擾工具。

自電話發(fā)明以來,接打電話就成為人們聯(lián)系的必要手段。然而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用即時通信工具聯(lián)系,而討厭打電話。

這一點從運營商的套餐變化就可以看出,如今的資費套餐更強調(diào)流量,而非通話時長。

打電話,現(xiàn)在對于年輕人來講,算是一個次級選擇,如果其他方式可以溝通,他們就絕不愿意打電話。按照現(xiàn)在的趨勢,等到Z世代老了的時候,也許打電話這個行為就不會存在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尋空】,微信公眾號:【尋空的營銷啟示錄】,原創(chuàng)/授權(quán)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除了快遞和外賣,,接到電話真的不想接

    來自廣東 回復
  2. 在面對面交流時,你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或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是在思考還是在分心。但在電話中,這種視覺線索的缺失,使得每一次沉默都變得尤為沉重,特別是對于那些容易焦慮的人來說,這種沉默往往意味著“出問題了”。

    來自中國 回復
  3. 我們?nèi)绾纹胶饧磿r通訊的便捷與深度交流的需求?或許,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斡幸庾R地選擇溝通方式.

    來自廣東 回復
  4. 如果我30分鐘之前沒有點過外賣,任何電話我都是不接的,除非你短時間二次打過來

    來自廣東 回復
    1. 我也不想接

      來自四川 回復
    2. 點外賣了我會備注放在門口不用打電話,然后自己看它送沒送到,太i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所以運營商最近這些年都是賣流量套餐為主了。。。

      來自廣東 回復
专题
1650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指南。
专题
1789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等级体系是产品的底层基础之一,也是用户成长激励体系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用户等级体系。
专题
1682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如何搞懂财务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并推进业务系统财务模块的建设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财务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12902人已学习11篇文章
内容管理系统是一种位于WEB 前端(Web 服务器)和后端办公系统或流程(内容创作、编辑)之间的软件系统。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内容管理系统(CMS)的设计指南。
专题
1599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数据中台是处于业务前台和技术后台的中间层。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数据中台。
专题
4523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产品经理和运营都要懂一点的推荐算法基础和进阶知识